跪求:关于春天的适合小学生朗诵的现代诗( 六 )


老幼扶携收麦社,乌鸢翔舞赛神村,道逢醉叟卧黄昏 。
--------------------------------------------------------------------------------
关于垂钓的古诗
老师让我讲两首诗,请帮忙了解相关的资料!、浣溪沙-(宋)苏轼
簌簌衣巾落枣花①,村南村北响缫车② 。牛衣古柳卖黄瓜③ 。
酒困路长惟欲睡,日高人渴漫思茶 。敲门试问野人家④ 。
【译文】衣巾在风中簌簌作响,枣花随风飘落 。村子的南北头响起剿车的支呀声,是衣着朴素的农民在卖黄瓜,路途遥远,酒意上心头,昏昏然只想小憩一番 。艳阳高照,无奈口渴难忍 。于是敲开一家村民的屋门,问可否给碗茶?
这样的词,会使人感到真实、亲切,可以嗅到当时农村生活的气息 。这首词与前首有所不同,它主要写作者路途中的片断感受,其重点并不在于要反映农村的贫困面貌 。由于灾后得雨,旱象解除,作者的喜悦之情较前首也浓厚得多了 。
这首词注重词句的锤炼而又不露痕迹 。例如“簌簌”,有的评论家认为这两字放在句首是“句法倒装”,其实,作者的目的在于强调“枣花”落在“衣巾”上的声响,并合乎平仄的要求,而不是在写下落的形态 。正因这两字放在“句首”,才说明作者是从“簌簌”声中得知枣花落在身上的 。此外,“落”、“响”、“漫”、“敲”等字也均用得灵便而贴切 。
二、浣溪沙1-苏轼
游蕲水①清泉寺,寺临兰溪,溪水西流 。
山下兰芽短浸溪,松间沙路净无泥② 。萧萧暮雨子规啼③ 。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④!休将白发唱黄鸡⑤ 。
『译文』 山脚下兰草嫩芽入小溪,松林间小路清沙净无泥,傍晚细雨中布谷鸟阵阵啼 。谁说人老不可再年少? 门前流水还能执著奔向西! 不必烦恼叹白发,多愁唱黄鸡 。
注释
1.蕲水,县名,今湖北浠水镇 。时与医人庞安时(字安常)同游,见《东坡题跋》卷三《书清泉寺词》 。
2.白居易《三月三日祓禊洛滨》:“沙路润无泥” 。
3.萧萧暮雨,白居易《寄殷协律诗》自注:“江南吴二娘曲词云,萧萧暮雨郎不归' 。”子规,布谷鸟 。
4.此句当为写实 。但“门前”云云,亦有出处 。《旧唐书》卷一九一方伎《一行传》,谓天台山国济寺有一老僧会布算,他说:“门前水当却西流,弟子亦至 。”一行进去请业,而门前水果却西流” 。
5.白居易《醉歌》:“谁道使君不解歌,听唱黄鸡与白日 。黄鸡催晓丑时鸣,白日催年酉前没 。腰间红绶系未稳,镜里朱颜看已失” 。这里反用其意,谓不要自伤白发,悲叹衰老 。
鉴赏
这首词写于元丰五年(1082)春,当时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任黄州(今湖北黄冈)团练副使 。这在苏轼的政治生涯中,是一个重大的打击,然而这首词却在逆境中表现出一种乐观向上的精神 。上阕写自然景色,首二句描写早春时节,溪边兰草初发,溪边小径洁净无泥,一派生机盎然的景象 。却以萧萧暮雨中,杜鹃哀怨的啼声作结 。子规声声,提醒行人“不如归去”,给景色抹上了几分伤感的色彩 。下阕却笔锋一转,不再陷于子规啼声带来的愁思,而是振起一笔 。常言道“花有重开日,人无再少年”,岁月的流逝,正如同东去的流水一般,无法挽留 。然而,人世总有意外,“门前流水尚能西”,既是眼前实景,又暗藏佛经典故 。东流水亦可西回,又何必为年华老大徒然悲哀呢?看似浅显,却值得回味 。先著《词洁》卷一谓:“坡公韵高,故浅浅语亦自不凡 。” 全词洋溢着一种向上的人生态度,然而上阕结句的子规啼声,隐隐折射出词人处境,也更显出词中达观态度的难能可贵 。
三、浣溪沙(宋)-苏轼
元丰七年十二月二十四日,从泗州刘倩叔游南山1
细雨斜风作小寒 。淡烟疏柳媚晴滩 。入淮清洛渐漫漫2 。
雪沫乳花浮午盏3,
蓼茸蒿笋试春盘4 。人间有味是清欢 。
注释
1.泗州,今安徽泗县 。刘倩叔,生平不详 。南山,即都梁山,在泗州不远 。
2.清洛,指洛涧,今安徽洛河,源出安徽合肥,北流至怀远入淮河 。泗州在淮河北岸 。漫漫,大水浩淼貌 。
3.雪沫乳花,煎茶时上浮的白色泡沫 。古时烹茶,以乳色鲜白、泡沫细腻为上乘 。苏轼《西江月》(龙焙今年绝品):"汤发云腴酽白,盏浮花乳轻圆" 。
4.蓼茸:蓼菜的嫩芽 。蒿笋,莴苣笋 。春盘,唐代以来风俗,立春日用春饼、生菜等装盘,馈赠亲友,称春盘 。词作日离立春不远,故先"试尝" 。鉴赏此为一首记游词 。元丰七年(1084),苏轼由黄州调任汝州(今河南临汝),赴任途中,曾于泗州小住,这首词便是在此期间,与友人在泗州附近南山游玩的时候所写 。上片写南山所见的景色:微寒天气,乃"细雨斜风"有心"作"之,天气放晴,滩边之烟柳似作意"媚"之,眼前入淮清洛,亦仿佛渐流渐见广远无际 。本无意之风景,于有心人眼中,却显得处处有情 。下片写午时小休,烹茶野餐 。乳色鲜白的好茶伴着新鲜的野菜,别有一番风味 。而全词的主旨,最终落在"清欢"二字上,可见作者对生活情调的欣赏 。全词笔调雅致,可感受到作者清雅、恬淡的心境,正因有此心境,才能品味出生活的独特情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