跪求:关于春天的适合小学生朗诵的现代诗( 七 )


四、浣溪沙-髻子
伤春慵更梳,晚风庭院落梅初,淡云来往月疏疏,
玉鸭薰炉闲瑞脑,朱樱斗帐掩流苏,通犀还解辟寒无 。
注释懒《花草粹编》作“慵” 。《历代名媛诗词》作“恼” 。玉鸭熏炉:玉制(或白瓷制)的点燃熏香的鸭形香炉 。熏炉形状各式各样,有麒麟形、狮子形、鸭子形等;质料也有金、黄铜、黄铜、铁、玉、瓷等不同 。瑞脑:一种香料名 。朱樱斗帐:斗帐,覆斗形的帐子 。流苏:指帐子下垂的穗儿,一般用五色羽毛或彩线盘结而成 。遗犀:犀,指犀牛的角 。遗,应为“通”之误 。赏析此词,当为李清照年轻时的作品 。作者用白描的艺术手法,绘制了两幅清淡典雅的画面:一是室外“闺妇夜晚伤春图”,一是室内“闺妇夜晚怀人图” 。不同感受通过基本相同之处的典型形象加以表现,因此形成了各自独具特色的意境 。两幅画面相互映衬,相得益彰,妙趣横生,突出了词旨 。
五.浣溪沙-苏轼
风压轻云贴水飞,乍晴池馆燕争泥 。沈郎多病不胜衣 。
沙上不闻鸿雁信,竹间时听鹧鸪啼 。此情惟有落花知!
鉴赏
这是一首咏春词 。上片由景及情,先实后虚;下片虚实结合,情中见景 。全词情景交融,境界高妙 。“风压轻云贴水飞,乍晴池馆燕争泥。”作者先用简笔勾勒出一幅生机勃勃的春天画图 。他既没有用浓重的色彩,也没有用艳丽的词藻,而只是轻描淡写地勾勒出风、云、水、燕、泥等颇初春气息的景物 。在一个多云转晴的春日里,作者徜徉于池馆内外,但见和风吹拂大地,薄云贴水迅飞,轻阴搁雨,天气初晴,那衔泥的新燕,正软语呢喃 。面对着这春意盎然的良辰佳景,作者却接着说一句“沈郎多病不胜衣”,作者用沈约之典,说自己腰围带减,瘦损不堪,值兹阳和气清之际,更加弱不禁风了 。这样乐景、哀情相衬,其哀伤之情更深 。压、贴、飞三个动词使首句形成连动句式,振动起整个画面 。次句则把时空交互在一起写,春天初晴,在池馆内外 。这两句色彩明快 。第三句点出作者自己,由于情感外射,整幅画面顿时从明快变为阴郁 。如此以来,产生了跌宕的审美效果,更增加了词的动态美 。“沙上不闻鸿雁信,竹间时听鹧鸪啼。”鸿雁传书,出于《汉书·苏武传》,诗、词里常用这个典故 。如今连鸿雁不捎信来 。鹧鸪啼声,更时时勾起词人对故旧的思念。“沙上”“竹间”,既分别为鸿雁和鹧鸪栖息之地,也极可能即作者举目所见之景 。作者谪居黄州期间所写“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的情境,与此词类似 。“此情惟有落花知 !”句用移情手法,使无知的落花变成了深知作者心情的知己 。这样融情入景,使得情景交融,格外耐人寻味。“惟有”二字,说明除落花之外,人们对作者的心情都不理解;而落花能够理解作者的心情,正是由于作者与落花的命运;但尤为不幸的是落花无言,即使它理解作者的心情,也无可劝慰 。
六.浣溪沙-苏轼
万顷风涛不记苏,雪晴江上麦千车 。但令人饱我愁无 。
翠袖倚风萦柳絮,绛唇得酒烂樱珠 。樽前呵手镊霜须 。
苏轼词作鉴赏
此词作于元丰五年(1082)冬 。词的上片描写雪景和作者由此而想象的来年丰收景象,以及因人民有希望获丰收、饱暖而喜悦的心情,下片回叙前一日酒筵间的情景,抒发了词人对于民生疾苦的深刻忧思 。整首词境界鲜明,形象突出,情思深婉,作者以乐景表忧思,以艳丽衬愁情,巧妙地运用相反相成的艺术手法,极大地增强了艺术的形象性,深刻地揭示了主人公的内心世界 。词的首句,若据傅引旧注,则“万顷风涛不记苏”的“苏”,当指苏州,旧注中的“公”,当指苏轼 。这一句说的是苏轼未把苏州为风灾荡尽的田产记挂心上 。但据现有资料,苏轼被贬黄州时无田产苏州,只熙宁七年(1074)曾于堂州宜兴置田产 。从词前小序得知,苏轼此词乃徐君猷过访的第二天酒醒之后见大雪纷飞时所作 。联系前一首写的“半夜银山上积苏”与“涛江烟渚一时无”的景象来看,又知徐君猷离去的当天夜晚,即由白天的“微雪”转为大雪 。这样,“万顷风涛不记苏”,应为实写十二月二日夜酒醉后依稀听见风雪大作及苏醒时的情景,“苏”,似宜作苏醒解 。依此可知,词上片写词人酒醉之后依稀听见风声大作,已记不清何时苏醒过来,待到天明,已是一片银装世界 。词人立刻从雪兆丰年的联想中,想象到麦千车的丰收景象,而为人民能够饱食感到庆幸 。下片回叙前一天徐君猷过访时酒筵间的情景 。歌伎的翠袖柳絮般洁白、轻盈的雪花萦绕中曳,她那红润的嘴唇酒后更加鲜艳,就像熟透了的樱桃 。而词人却酒筵歌席间,呵着发冻的手,捋着已经变白了的胡须,思绪万端 。值得一提的是,词人摄取“呵手镊霜须”这一富有典型特征的动作,极大地增强了艺术的形象性和含蓄性,深刻地揭示了抒情主人公谪贬的特定环境中的忧思 。这一忧思的形象,衬以白雪萦绕翠袖和鲜艳的绛唇对比强烈,含蕴更丰 。总体来看,上片比较明快,下片更显得深婉,而上片的情思抒发,恰好为下片的无声形象作提示 。上下两片的重点是最末的无声形象 。它们彼此呼应,互为表里,表现了词人一个昼夜的活动和心境 。遣词、用字的准确形象,也是这首词的特点 。如“不记”二字,看来无足轻重,但它却切词序“酒醒”而表现了醉中的朦胧 。“但令”一词,确切地表达了由实景引起的联想中产生的美好愿望 。“烂樱珠”,着一“烂”字,活画出酒后朱唇的红润欲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