滕王阁序|完整的有带诗的译文( 四 )


【赏鉴】
[编辑本段]
王子安开篇极俗,以“豫章故郡,洪都新府”这样的陈词滥调来点题,虽不失风雅,但落于其时文人之俗套,未见新意,谈不上出色之举而泛泛起笔罢了 。但王子安何等样人也,俗中起妙笔,笔锋一转“星分翼轸,地接衡庐 。襟三江而带五湖,控蛮荆而引瓯越” 。给人以一种山穷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时又一村之感 。此句接连上句,又为下句定位,可谓妙笔 。区区数十字,将南昌的地理位置描写的清清楚楚中,个中的大气,实非常人所能及,此为王勃此赋第一次佳句高潮 。
此节从此而下,是王勃描述宴会盛况之笔,也对阎公极尽赞美之能事,更有自嫌 。结尾句“家君作宰,路出名区;童子何知,躬逢胜饯” 。自喻童子,王子安自谦也 。“腾蛟起凤,孟学士之词宗;紫电青霜,王将军之武库” 。这二句引用得当,也可以说切中当时宴会文人墨客佳朋之盛,虽有过誉之嫌,但为行文,却也失于当时境况之佳引 。作为客人,王子安合赞诸客也在情理之中 。
第二节以节气入篇,“时维九月,序属三秋” 。可谓与开篇“豫章故郡,洪都新府”的地名开篇相得益彰,而且遥相对仗,点题明确 。此节大部份描写近景,写出了滕王阁周边的近境 。名句“潦水尽而寒潭清,烟光凝而暮山紫” 。写出了节气中的山水之色,可见作者用心之细 。文采飞扬,让固定的文字而他的妙笔而充满动感 。如“尽、清、凝、紫”四字用的极妙,也让静态的山水变的动感十足 。“鹤舞凫渚,穷岛屿之萦回;桂殿兰宫,即罔恋之体势” 。此结尾是准确的定位滕王阁的地理位置,写出了滕王阁的地势极佳,通过凫渚、岛屿的实景点出了滕王阁身处鄱阳湖畔 。桂殿兰宫,是对应节内文字说滕王阁的气势非凡,罔恋之体势,即指滕王阁依山临水 。了了几句,滕王阁的具体位置与雄伟气像尽展无遗 。
由第二节入篇写景,至第三节由近及远,是为远景描写矣 。其第三节开首远近结合,先是说身处滕王阁之高,点出了滕王阁的高度,因为站在滕王阁上,可以轻易的俯视别人的屋背,也为以后的极目远望留下了伏笔 。写近而不近,文字的运用王子安收入自如也 。从“山原旷其盈视,川泽纡其骇瞩(远景),钟鸣鼎食之家(近)”;至“舸舰迷津,青龙黄雀之舳(近远结合,意会),云销雨雾,彩彻区明(远近结合,意会)” 。这种远近结合,远近意会的写法,让人在景色中迷离,赏其美感而存意会,实写作之妙法也 。接下去的绝世名句“落霞与孤婺齐飞,秋水共秋天一色”,可谓写景之作的前无古人、后无来者之妙笔 。落霞(静)、孤鹜(动)、秋水(近)、长天(远) 。四个简单的景物,通过王子安的“齐飞”、“一色”点晴,整个都活了起来,可谓动静结合,远近相宜,将这四种物事有机的结合在了一起,并产生了强烈的视觉冲击感 。这在绘画技巧上,就叫活灵活现,将整个静态的画面整个的盘活了 。阎公当时有一感叹“全篇有此一句,足胜佳作数千矣 ”,可见一句妙句对全文的影响力是如何的巨大 。王勃的灵光乍现,也会我们留下了百思不觉乏味的好句也 。
就此引入,“渔舟唱晚,响穷鼓蠡之滨;雁陈惊寒,声断衡阳之浦”,看似是画蛇添足,是上句的引申,实是助力之作,为上句增添饱满 。更是用二个地名,点出了滕王阁的中心地位,这种始终围绕滕王阁这个中心引申的写作方式,是散文写作的必备技巧,否则有离题之嫌 。
第四节王勃开始借景抒怀,但未深入,主要是借远景而怀远,抒其时境况与当时心态 。全节全部用对比句,以加深自己的感触 。如写景:“爽籁发而清风生,纤歌凝而白云遏” 。“地势极而南溟深,天柱高而北辰远” 。写实:“遥襟甫畅,逸兴遄飞” 。“四美具,二难并” 。景情相融:“睢园绿竹,气凌彭泽之样樽” 。“ 邺水朱华,光照临川之笔” 。借景抒怀:“穷睇眄于中天,极娱游于暇日” 。“天高地迥,觉宇宙之穷;兴尽悲来,识盈虚之有数” 。“望长安于日下,目吴会于云间” 。心态实描:“关山难越,谁悲失路之人;沟水相逢,尽是他乡之客” 。“怀帝阍而不见,奉宣室以何年?” 。这样的对比句,目的就是加深王子安自己的感悟 。通过一个个对比,我们可以发现,王勃触景生情,由此深入怀悲,在感叹人生失意的同时,也对王室奉召以还抱有希望,这种失望与希望并存的心境,在全节的对比句中我们加深了印象,并为下文王勃的抒怀打下了很多的心理基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