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贫困女子》读后感1000字( 六 )


总有一些声音是不友好的,指责和批判,在走投无路之下,制度似乎指明了方向,政府部门、援助机构,理应肩负起责任,去拯救受困者于泥潭,然而实际情况是,有人把遭难的女性送回家中,有人则暗示她们可以去出卖肉体 。
看起来似乎暂时缓解了矛盾,实际上不过是治标不治本,甚至是在一定程度上的恶化 。上文提到的那个女子,在反反复复地看病治病之后,为了摆脱困局,不得不以残障身份示人,一面接受政府给予的补助,一面找一份收入一般的工作维持生计,若不是已经做好了心态的调试,恐怕她的局面还是十分尴尬 。
此外,日本在部分人员补助方面的制度过分严苛,没有余地变通,也是造成部分女性陷入窘境的原因之一 。比如:非婚单身母亲不能享受鳏寡优惠待遇 。加之原生家庭的不理解、自行租房需额外负担礼金等等,贫困女性更加内外交困,进退两难境地 。
身处高速发达,走进普通抽丝剥茧
日本作为亚洲为数不多的发达国家之一,一向被认为是高品质生活的代表 。但潜意识里根深蒂固的男女性别认知差异,以及社会财富分配不均等问题,还是让普通人的、特别是普通女性的生活跌落至令人无法想象的程度 。
本书作为一本贫困女性访谈调查实录,透过直接的交流,把第一现场呈现在我们面前,其中不仅涉及她们的生存现状、就业和婚育状况,也涉及她们的社会地位、家庭地位等等,似乎足够“杂取种种,合而为一”,从中提炼一些共性问题,供专业人士参考以求解决 。然而,正如作者所说:原以为即使每个人的情况不一样,只要采访人数够多,就能找到共同之处 。但是结果与我预料的完全相反,贫困的实际形态很难把握 。越是对女性展开访问,我反倒越被她们个人面临的问题所影响,陷入混乱 。
这不是情绪的崩溃导致作者失去了条理,而是印证了列夫·托尔斯泰在《安娜·卡列尼娜》的那个结论:“不幸”总是千人千面的,试图透过统计学中足够多的概念去涵盖是根本不可能的事;这不是关于哈姆雷特文本解读的个体认知差异,而是因为实际情况真的复杂而又不同,想要了解全貌,只能随阅历的增长而不断延伸 。
因此,虽然本书的最后实际上并未提出特别行之有效的解决方案,但它跳出贫困女性群体、站在更高处的强调,依旧是极为有益的范本 。毕竟,关于贫困女子赤裸裸的现实当中,也有家庭、社会、同伴同样惨淡的现状 。聚焦之余的适度辐射,对引起重视、推动解决也是有益无害的 。
《日本贫困女子》读后感(九):“看见”47个无法挣脱的人生
在看这本《日本贫困女子》时,突然想起一则19年的报道:日本最省钱女孩,攒钱15年买了三套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