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公制礼作乐|带你了解周公“制礼作乐”( 四 )


魏晋时的阮籍说:“礼踰其制则尊卑乖,乐失其序则亲疏乱…… 礼治其外,乐化其内,礼乐正而天下平 。”(阮籍《乐论》)很明显,礼用于划分尊卑等级,乐用于调和亲疏情感,一个是外在的管理,一个是内在的感化 。所以,“乐至则无怨,礼至则不争 。揖让而治天下者,礼乐之谓也 。”《周礼?地官?大司徒》 王国维在论述周代礼制时明确指出:“其旨则在纳上下于道德,而合天子、诸侯、卿、大夫、士、庶民以成一道德之团体,周公制作之本意,实在于此 。”(王国维《殷周制度论》)总之,周公“制礼作乐”的实质是以一套系统的礼仪符号,来确定尊卑长幼、亲疏远近的等级关系,这其实是与血缘宗亲关系,以及贵族专权的家国体制是相统一的,“政治”转变为“礼制”,“政治——军事”的统治方式,转变为“家族——血缘”为基础的礼乐制度管理方式,文化思想制度与宗法级制度紧密地统一起来,礼所颂扬和维护的,就是“家——国——天下”一体化的以周王室为权力顶端的统治秩序 。所以,周公“制礼作乐”对殷商思想的革新和扬弃,是中国古代最具影响力的重大文化变革 。
第三,周公“制礼作乐”所涉及的主要变革内容
周公“制礼作乐”远不止于礼与乐方面,其实,是包括文化、思想和制度等方方面面,这是对殷商文化思想和制度方面所进行的全面性的变革,是古时文化思想方面最具影响力的巨大变革 。周公通过对礼乐制度的革新,促进各项典章制度、伦理规范和道德观念等方面的变革,以达到了对周朝“经国家,定社稷,序人民,利后嗣”的优化管理功能 。
首先,对神灵的崇拜转向了对祖先的崇拜 。
周公“制礼作乐”促成了一项非常重要的变革,那就是周人不再像殷人那样重视对神灵的崇拜,不再那么执着于通过祈求来得到福祉,逐渐转向了对祖先的崇拜,即通过祭奠过世的祖先来祈求庇护,同时也通过敬奉祖先来表现孝道 。
远古时,氏族社会的演进促进了父权制代替了母权制,原始家庭制度逐渐变得清晰、稳定,先民们不但于长辈在世时对长辈进行孝敬,而且,对于逝去的长辈们,即祖先们,也坚持尽孝道,同时,先民们还相信,其父亲家长或氏族中前辈长者的灵魂可以庇佑本族成员,会在另一个世界通过某种神秘的方式赐福儿孙后代,因而,开始祭拜、祈求其祖宗亡灵保佑子孙后代,形成了不同于祭祀神灵的新的信仰活动,形成祖先崇拜 。
周公制礼作乐|带你了解周公“制礼作乐”

祭 祖
祖先崇拜取代神灵崇拜,这是一项重大的变革,因为祖先崇拜不再是对于原本是不能征服不能认识的自然或社会的神秘力量的崇拜,而是将本族的祖先神化并对之进行祭拜 。祖先崇拜不是盲目地向不知解的超自然神灵的崇拜,而是对曾经与崇拜者生活在一起的先人的敬奉 。祖先崇拜具有本族认同性和异族排斥性,崇拜者与被崇拜者显得更亲近 。而且,在祖先崇拜中,先民们相信其逝去的祖先有活着的魂灵,有神奇的超凡威力,能与后世族人进行沟通互感,并庇佑后代族人;还有,在祖先崇拜中,不再用动植物等图腾象征或生殖象征等来作为其氏族部落的标志,而是以其氏族祖先的名字作标志 。周公“制礼作乐”,强调对祖先尽孝道,一方面,强调长辈们在世时,要尽孝心,要孝敬;另一方面,当长辈们过世后,也要敬奉,要祭奠,要祈求祖先的护佑 。由此,便使古代宗教从自然崇拜上升为人文崇拜,祖先作为崇拜对象,自然是比原本的神灵要亲近得多,他们不再是未知的神秘世界,他们是曾经和后辈们生活在一起的人 。后辈们相信,他们的长辈去世后,灵魂还活着,会在另一个世界保佑后辈们,崇拜的对象从神变成了人,而祖先却成了神,成了在世后辈们的保佑者 。
其次,由鬼神文化转向了礼乐文化 。
神灵崇拜转向祖先崇拜,相应的,以鬼神文化为主导的文化形态便渐渐转变为以礼乐文化为主导的文化形态 。从殷商到周代,就是实现这一转变的历史节点 。《礼记表记》云:“殷人尊神,率民以事神,先鬼而后礼 。周人尊礼尚施,事鬼敬神而远之,近人而忠焉 。”在殷墟卜辞中,可以看到殷人对于神灵的非常仔细的虔信精神和祭祀仪式,而一些殷商古迹的发现,甚至让人了解到,殷商有以活人来祭祀神的残酷仪式,《封神演义》所描写的商纣王的残暴,并非完全是虚构的 。当然,殷商的虔诚也好,活人祭祀也好,都没有保证商王的国祚长久,这不得不引起后代政治谋略家们的深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