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写春夏秋冬的古诗各两首分别积累送别诗边塞诗思乡诗( 四 )


使至塞上
朝代:唐代
作者:王维
原文:
单车欲问边 , 属国过居延 。
征蓬出汉塞 , 归雁入胡天 。
大漠孤烟直 , 长河落日圆 。
萧关逢候骑 , 都护在燕然 。
赏析
此载于《全唐诗》卷一百二十六 。下面是中国古代文学研究专家、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原首都师范大学中文系博士生导师张燕瑾先生对此诗的赏析 。
《使至塞上》描绘了塞外奇特壮丽的风光 , 表现了诗人对不畏艰苦 , 以身许国的守边战士的爱国精神的赞美;此诗叙事精练简洁 , 画面奇丽壮美 。
“单车欲问边” , 轻车前往 , 向哪里去呢——“属国过居延” , 居延在今甘肃张掖县西北 , 远在西北边塞 。
“征蓬出汉塞 , 归雁入胡天” , 诗人以“蓬”、“雁”自比 , 说自己像随风而去的蓬草一样出临“汉塞” , 像振翮北飞的“归雁”一样进入“胡天” 。古诗中多用飞蓬比喻漂流在外的游子 , 这里却是比喻一个负有朝廷使命的大臣 , 正是暗写诗人内心的激愤和抑郁 。与首句的“单车”相呼应 。万里行程只用了十个字轻轻带过 。
然后抓住沙漠中的典型景物进行刻画:“大漠孤烟直 , 长河落日圆” 。
最后两句写到达边塞:“萧关逢候骑 , 都护在燕然” 。到了边塞 , 却没有遇到将官 , 侦察兵告诉使臣:首将正在燕然前线 。
诗人把笔墨重点用在了他最擅胜场的方面——写景 。作者出使 , 恰在春天 。途中见数行归雁北翔 , 诗人即景设喻 , 用归雁自比 , 既叙事 , 又写景 , 一笔两到 , 贴切自然 。尤其是“大漠孤烟直 , 长河落日圆”一联 , 写进入边塞后所看到的塞外奇特壮丽的风光 , 画面开阔 , 意境雄浑 , 近人王国维称之为“千古壮观”的名句 。边疆沙漠 , 浩瀚无边 , 所以用了“大漠“的“大”字 。边塞荒凉 , 没有什么奇观异景 , 烽火台燃起的那一股浓烟就显得格外醒目 , 因此称作“孤烟” 。一个“孤”字写出了景物的单调 , 紧接一个“直”字 , 却又表现了它的劲拔、坚毅之美 。沙漠上没有山峦林木 , 那横贯其间的黄河 , 就非用一个“长”字不能表达诗人的感觉 。落日 , 本来容易给人以感伤的印象 , 这里用一“圆”字 , 却给人以亲切温暖而又苍茫的感觉 。一个“圆”字 , 一个“直”字 , 不仅准确地描绘了沙漠的景象 , 而且表现了作者的深切的感受 。诗人把自己的孤寂情绪巧妙地溶化在广阔的自然景象的描绘中 。《红楼梦》第四十八回香菱学诗里说的那段话可算道出了这两句诗高超的艺术境界 。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朝代:唐代
作者:岑参
原文:
北风卷地白草折 , 胡天八月即飞雪 。
忽如一夜春风来 , 千树万树梨花开 。
散入珠帘湿罗幕 , 狐裘不暖锦衾薄 。
将军角弓不得控 , 都护铁衣冷难着 。
瀚海阑干百丈冰 , 愁云惨淡万里凝 。
中军置酒饮归客 , 胡琴琵琶与羌笛 。
纷纷暮雪下辕门 , 风掣红旗冻不翻 。
轮台东门送君去 , 去时雪满天山路 。
山回路转不见君 , 雪上空留马行处 。
赏析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是岑参边塞的代表作 , 作于他第二次出塞阶段 。此时 , 他很受安西节度使封常青的器重 , 他的大多数边塞诗成于这一时期 。岑参在这首诗中 , 以诗人的敏锐观察力和浪漫奔放的笔调 , 描绘了祖国西北边塞的壮丽景色 , 以及边塞军营送别归京使臣的热烈场面 , 表现了诗人和边防将士的爱国热情 , 以及他们对战友的真挚感情 。
全诗以一天雪景的变化为线索 , 记叙送别归京使臣的过程 , 文思开阔 , 结构缜密 。共分三个部分 。
前八句为第一部分 , 描写早晨起来看到的奇丽雪景和感受到的突如其来的奇寒 。友人即将登上归京之途 , 挂在枝头的积雪 , 在诗人的眼中变成一夜盛开的梨花 , 和美丽的春天一起到来 。前面四句主要写景色的奇丽 。“即”、“忽如”等词形象、准确地表现了早晨起来突然看到雪景时的神情 。经过一夜 , 大地银装素裹 , 焕然一新 。接着四句写雪后严寒 。视线从帐外逐渐转入帐内 。风停了 , 雪不大 , 因此飞雪仿佛在悠闲地飘散着 , 进入珠帘 , 打湿了军帐 。诗人选取居住、睡眠、穿衣、拉弓等日常活动来表现寒冷 , 如同选取早晨观雪表现奇异一样是很恰当的 。虽然天气寒冷 , 但将士却毫无怨言 。而且“不得控” , 天气寒冷也会训练 , 还在拉弓练兵 。表面写寒冷 , 实际是用冷来反衬将士内心的热 , 更表现出将士们乐观的战斗情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