带有”汶“这个字的古诗( 十 )


我国在发掘大汶口文化遗物中,发现一幅太阳从山颠升起,中间云烟缭绕的图画 。经考证,这是我国最古老的“旦”字写法 。后来,在殷商的青铜器铸铭上,又出现了被简化的“旦”的象形字 。“旦”字是以圆圆的太阳来表示的 。“日”下面的“一”字表示地平线,意为太阳从地平线上冉冉升起 。
中国元旦历来指的是夏历(农历、阴历)正月初一 。元是“初”、“始”的意思,旦指“日子”,元旦合称即是“初始的日子”,也就是一年的第一天 。在汉语各地方言中有不同叫法,有叫“大年初一”的,有叫“大天初一”的,有叫“年初一”的,一般又叫“正月初一” 。
正月初一从哪日算起,在汉武帝以前也是很不统一的 。因此,历代的元旦月、日也并不一致 。夏朝的夏历以孟喜月(元月)为正月,商朝的殷历以腊月(十二月)为正月,周朝的周历以冬月(十一月)为正月 。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又以阳春月(十月)为正月,即十月初一为元旦 。从汉武帝起,才规定孟喜月(元月)为正月,把孟喜月的第一天(夏历的正月初一)称为元旦,一直沿用到清朝末年 。但这是夏历,亦即农历或阴历,还不是我们今天所说的元旦 。
公元1911年,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推翻了满清的统治,建立了中华民国 。各省都督代表在南京开会,决定使用公历,把农历的正月初一叫做“春节”,把公历的1月1日叫做“元旦” 。不过当时并未正式公布和命名 。为了“行夏正,所以顺农时,从西历,所以便统计”,民国元年决定使用公历(实际使用是1912年),并规定阳历(公历)1月1日为“新年”,但并不叫“元旦” 。
今天所说的“元旦”,是新中国成立前夕的公元1949年9月27日,第一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在决定建立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同时,也决定采用世界通用的公元纪年法,即是我们所说的阳历 。
在当代,元旦指公元纪年的岁首第一天 。为了区别农历和阳历两个新年,又鉴于农历二十四节气中的“立春”恰在农历新年的前后,因此便把农历正月初一改称为“春节”,阳历1月1日定为新年的开始“元旦”,并列入了法定假日成为全国人民的欢乐节日.
【元旦诗话】
〔宋〕 王安石的《元日》“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
“元旦”一词来源古代,非指公历新年,而是农历正月初一,亦即春节 。宋吴自牧《梦梁录》中《正月》开
篇话说:“正月朔日,谓之元旦,俗呼为新年 。”“元旦”一词最早出现于《晋书》:“颛帝以孟春三月为元,
其时正朔元旦之春”,以及南北朝梁人萧子云《介雅》:“四气新元旦,万寿初今朝”等诗文中 。元旦古称元日
、元正、元长、元朔、元辰、元春、端日、上日等 。从古到今,历代诗人都为元旦抒情作诗,留下不少名篇佳作

古代元旦宫廷有贺岁之礼,规模宏大而隆重 。三国时曹植《元会》诗:“初步元祚,古日惟良,乃为嘉会,
宴此高堂”,描写了曹魏时元旦贺岁的场面 。
唐白居易《七年元日对酒五首》之二:“众老忧添岁,余衰喜入春 。年开第七秩,屈指几多人!”表达了已
过60岁的诗人不惧衰老、昂首挺胸进入新一年的风貌 。
唐代另一诗人成文斡写有《元旦》诗:“戴星先捧祝尧觞,镜里堪惊两鬓霜 。好是灯前偷失笑,屠苏应不得
先尝 。”“戴星”,即顶着星宿,比喻晚归或早出 。
“觞”,即酒杯,可作饮酒解 。“屠苏”,是元日专饮的多味药酒,古人认为饮此酒可以防病消灾 。饮此酒
有个规矩,老少不能同时共饮,而是从年幼者依次而来 。因为按古人理解,每逢新年,虽然每人都要增寿,但实
际上年少者得了一岁,而年长者却失了一岁,所以大家劝年少者先饮,以示祝贺,而让年长者后饮,以避忌讳 。
唐人孟浩然写了一首《回家元日》诗,云:“昨夜斗回北,今朝岁起东 。我年已强壮,无禄尚忧农 。桑野犹
耕父,荷锄随牧童 。田家占气候,共说此年丰 。”在大唐盛世,“田家占气候”,自有半年乐,而诗人“无禄尚
忧农”的情怀,则更是读书人的高尚品格 。
古代元旦有贴春联的习俗 。南宋诗人陆游的《已酉元旦》诗:“夜雨解残雪,朝阳开积阴,桃符呵笔写,椒
酒过花斜 。”宋伯仁《岁旦》诗:“居间无贺客,早起只如常,桃板随人换,梅花隔岁香 。”诗中的“桃符”、
“桃板”即指春联 。
当然,在古代歌咏“元日”的诗篇中,最著名的当推北宋改革家王安石的《元日》诗:“爆竹声中一岁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