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敦颐简介|周敦颐简介及代表作品

周敦颐简介(周敦颐简介及代表作品  )周敦颐简介|周敦颐简介及代表作品

人物简介
周敦颐(1017-1073),字茂叔,号濂溪,世称“濂溪先生”,道州楼田堡(现湖南道县清塘镇楼田村)人 。北宋著名思想家、哲学家、文学家、教育家,著有《太极图说》《通书》《爱莲说》等,是宋朝儒家理学思想的开山鼻祖,其学术思想被称为“上承孔孟,下启程朱”,千百年来影响中华文明甚深 。
周敦颐简介|周敦颐简介及代表作品

湖南日报华声在线采访人员 胡宇芬
壹 三篇短文意旨深,后人以此为家训
距永州道县城西6公里的楼田村,宋真宗天禧元年(1017)端午,周敦颐出生在这里的一个书香门第 。周敦颐的父亲周辅成中进士后曾任桂岭县令,不久辞职归隐楼田村 。周敦颐在这里生活到10多岁父亲去世 。家乡、家庭,给了周敦颐最初的精神滋养 。最终,他成为“上承孔孟、下启程朱”的理学鼻祖 。
长沙的儒家学者黄守愚先生新主编的《湖湘家道厚德传心》一书中,收录了周敦颐的三篇短文,分别是《爱莲说》《养心亭记》《拙赋》 。“和其他先贤比起来,周敦颐留存于世的家教文字很少,这三篇文章并非专为家教所作,周氏后人却多以此三文为家训,文虽短而意旨深 。”在黄守愚看来,周敦颐为官时所展现的淋漓尽致的浩然正气、超拔流俗的文化自觉和人格魅力,已经超越了寻常意义上的血缘认同、家教家训,成为后人向往和追寻的精神家园 。
说起周敦颐的家教,绕不开他舅舅郑向的影响 。
周敦颐父亲过世后,母亲郑氏带着15岁的儿子北上汴京百思特网开封,投奔兄长龙图阁大学士郑向 。受舅舅学问和为人耳濡目染的时光,是周敦颐受到家庭影响最深远的时期 。郑向是一位深受百姓爱戴的好官,有很高的文化修养 。他很喜欢外甥周敦颐,把他当自己的儿子看待,为其改名,督促其苦读经史,为他安排婚事,并将封荫子弟的机会给了周敦颐,使他开始了官场生活,直到去世前两年归隐庐山脚下 。几十年里,尽管做的主要是地方小官,周敦颐也像舅舅一样始终是清官典范,每到一处就兴学重教,深得百姓爱戴 。
贰 操守和格局:如何与上下级相处
一个人如何与上下级相处,很能体现一个人的操守和格局,也是养成一个家庭风气的主基调 。周敦颐为官30多年,毫无世俗官气,把权力当作为苍生谋利益、实现人生理想的工具 。
周敦颐在南安军司理参军(相当于上等县的副县令)任上时,南安监狱有一囚犯法不当死,但顶头上司王逵非要将囚犯问成死罪 。身微言轻的周敦颐据理力争,王逵根本听不进去,周敦颐马上写了一份辞职报告,连同自己的任命书及印信一起呈交王逵,说:“如此尚可仕乎!杀人以媚人,吾不为也 。”王逵被镇住了,听从了周敦颐的意见 。后来王逵对周敦颐非常信任,推荐给朝廷,周敦颐升任郴县县令 。
与包拯齐名的赵抃曾是周敦颐在合州工作的顶头上司 。当时有人诬告周敦颐不务正业、沽名钓誉等,赵抃将周敦颐列入“小人”行列冷眼相看 。周敦颐既不主动巴结以缓和关系,也不刻意辩解以改变他的看法,更不追究告黑状的人,照常处理公务 。几年后周敦颐再次与赵抃在虔州相遇成为工作搭档,通过朝夕相处,赵抃彻底改变了对周敦颐的看法,成了莫逆之交 。他不无自愧,主动向朝廷举荐周敦颐 。
周敦颐任广南东路提点刑狱,处理了“杜万石”事件 。由于端砚珍贵,制作销售端砚有着巨大的利润空间,时任端州知州杜咨垄断了整个砚石开采、砚台制作与销售,人称“杜万石”,当地百姓对杜咨恨之入骨 。周敦颐接到百姓告状后化装到端溪调查,了解到情况属实,奏请朝廷下令:地方官不仅不能参与端砚石的开采,而且自取不得超过二枚 。
叁 写诗打发亲友求官办事者
周敦颐做的是小官,为政清廉,为百姓利益得罪过上司,其家产情况如何呢?
黄守愚先生介绍,38岁的周敦颐在南昌做知县时得了一场怪病,昏死过去,一天一夜后才醒过来 。当时大家准备给他料理后事,发现他家里就一个破箱子,里面除了几件破衣服和几本旧书,还有他的积蓄——大概相当于现在的几百元钱 。后来给周敦颐作墓志铭的潘兴嗣目睹了这个过程,也了解他在用钱方面的仗义,说他“奉养至廉,百思特网所得俸禄分给宗族,其余以待宾客,不知者以为好名,君处之裕如也” 。
周敦颐任郴县县令时,曾给拜他为师的上司、知州李初平讲学,双方建立了深厚的感情与友谊 。两袖清风的李初平因病去世,家里连办理丧事的钱都不够 。周敦颐将后事全部承担下来,亲自护送灵柩回其老家安葬 。此后,周敦颐“往来经纪其家,始终不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