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利用诵读提高古诗词教学实践

是提高阅读教学有效性的重点 阅读教学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中 , 整个课堂变得生动而活跃 , 把零散的知识整理 , 又强化了自己的主体地位 , 获得思想启迪 , 去欣赏著名的庐山瀑布、潜心研究教材
如何做好古诗教学古诗词教学必须有所突破 , 有所创新 , 要走出古诗词教学的误区 , 当前古诗词教学有哪些误区呢?
一是以自主、探究、合作学习等形式取代了古诗词的诵读吟唱、语言品味、情感感悟 。自主、探究学习是体现新课程理念的各科教学的共性 。语文教学 , 特别是古诗词教学有着鲜明的、独特的个性 。忽视了古诗词教学的特点 , 就没有了古诗词教学的“味道” 。
二是以解诗、读诗、背诗作为古诗词教学的基本模式 , 花大量时间用于理解分析内容、读通读顺 。目前古诗词教学大都停留在这一层次 。一些以学习经典诗文为特色的学校 , 学生可以背诵许多古诗文 , 但诵读水平不高 , 品位不高 。主要原因是学生没有学会“品诗” , 没有学会吟诵 , 从品味诗句当中加深对诗中意境、情感的领悟 。
一、语言的品味
语言素养体现在对语言的理解、品味、积累、实践诸多方面 。对诗的语言的理解是读诗的基础 。许多老师都指点学生自己看注释、查资料、或联系上下文把字词的意思读懂 。如“风景旧曾谙” , 让学生理解“谙”是熟悉的意思 , 从中知道诗人曾经很熟悉江南 , 现在很怀念江南 , 因而才抒发“能不忆江南”的感情 。又如“感时花溅泪” , 让学生理解“时”不仅指时候 , 还指时局、时势的动乱;“泪”不是一般的眼泪 , 而是生离死别的泪 , 是心惊肉跳的泪 , 是爱国爱家的泪 。这样的理解就不是停留在只看注释上 。古诗词语言的教学不能只停留在理解的浅层 , 学会对语言的品味是古诗词教学的特色 。古诗词语言的精妙、独特的韵味、深远的意境是“品”出来的 。
1、古诗词的自主探究学习必须学会品诗 。
品味语言运用的精妙之处 , 感情色彩、表现手法 。
古诗词也可以让学生自主探究 , 提出问题 。但不应停留在诗句内容的浅层 , 必须引导学生从诗句语言的运用、表达上提出问题 。千锤百炼的诗眼、千古传颂的佳句、情景交融的写作技巧 , 都应引导学生自己思考发现、细细品味 。
2、语言的品味必须伴随着大量的诵读、细细的品读 。
古诗词的诵读、吟诵 , 有别于一般课文的朗读 。一些古诗词教学读的量也很多 , 但就是读不出味道来 。关键在于对诗句的诵读缺乏必要的引导 , 把诵读和语言的品味、情感的熏陶割裂开来 。
读诗先读题 , 品诗先品题 。
《送元二使安西》先让学生自读题 , 有的学生把“元二使”三个字连着读 。教师再引导学生看注释 , 学生分别理解了“元二”“使”的意思 , 就读得正确了 。
一些成功的课例都是伴随着大量的诵读 , 学生加深了对诗的语言、意境、情感的感悟 。
3、教师的示范诵读 , 是对语言品味的导向 。
重新认识古诗词教学中教师示范诵读的功能 。学生对语言的品味 , 通过教师的范读 , 领会、感悟、传神 。
教师重视范读 , 而且读的水平很高 。声情并成 , 既传韵 , 传达诗的韵味 , 又传情 , 传达诗的感情 。有的一次又一次范读 , 每次读的目的不同 , 节奏、语感 , 情感的表达不同 , 或是鲜明对比 , 或是层层深化 。既体现了教师的文化底蕴、语言艺术 , 也体现了教师精心的教学设计 。这就和一些教师的教学有所不同 , 比如有的以播放录音代替范读 , 有的吝惜到全程仅作一次范读 。这反映了教师没有整体把握好诗词教学的特点 , 没有刻意去提高自己诵读的水平 。
二、情感的感悟
必须把握好古诗词以诗传情这一特点 。古诗词教学必须让学生主动积极的情感活动中 , 加深理解和体验 , 有所感悟和思考 。
1、“情感态度”这一教学目标的维度必须恰当定位 。
由于诗词时代背景的独特 , 学生学习时空的距离 , “情感态度”教学目标的确定是古诗词教学的一个难点 。教师必须与文本深入对话 , 了解作者及其写作所处的时代背景 , 准确把握诗的意境 , 情感及其表现手法 , 认真进行教学设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