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体诗的押韵规则古体诗除了要押韵还有什么要求

绝句和律诗统押平声韵,就是韵脚为一声,二声的字 。从形式上讲是隔句押韵,即偶数句押韵而奇数句不压 。一点特殊的就是如果首句是平声字收尾的话,首句也要押韵 。押韵的字要求是在同一韵部里的,但首句押韵中首句的韵脚要求宽些,可以用相邻韵部的 。具体可以看看王力的《诗词格律》,网上有下,就清楚了 。很多东西不是三言两语说得明白的 。
诗体关于诗歌的种类,问题是相当复杂的,这里只是根据王力先生〈诗词格律〉书中说法简要讲讲 。古代诗歌按格律分,分为古体诗和近体诗 。古体诗又称古风或古诗;近体诗又称今体诗,近体诗以外的古典诗歌通称古体诗 。律诗只能押平韵,古诗则还可以押仄韵 。古代诗歌以字数分有四言诗、五言诗、七言诗 。唐代以后,四言诗很少见了,所以一般诗集都分为五言诗,七言诗 。这是古典诗歌的基本结构,为什么要这样分,因为这和古诗的“节奏”有关,至于古诗节奏是什么,会在以后的章节中讲到 。古风按字数分为五古、七古 。律诗也可分为五律和七律 。律诗中也有长篇,称为排律 。除了五言、七言之外,古诗还有杂言体 。杂言指长短句杂在一起,比如李白的〈蜀道难〉就是杂言 。杂言诗歌一般不另立一类,而只归入七古 。甚至篇中完全没有七字句,只要是长短句,也就归入七古 。这是习惯上的分法,没有什么理论根据 。古代诗歌还有一种绝句,过去把绝句算为律诗,但根据北师大的王力教授和楮斌杰教授的说法,作为五言四句体的绝句,应该比律诗的起源更早,所以绝句单独算一类,既包括古绝也包括律绝 。为什么叫绝句,明吴呐〈文章辩体〉引〈诗法源流〉说:“绝句者,截句也 。”也就是说绝句是把诗歌的开头、结尾或者中间部分截取后的诗 。但是,绝句的本质是一种五言或七言四句诗体 。二、律诗而近体诗以律诗为代表,产生与初唐,一般认为他们的开创者是初唐人沈诠期和宋之问 。为什么律诗比较难做却会不可避免的出现呢?这是因为此前古代中国的诗歌,从〈诗经〉到乐府诗歌都是合乐的,有音乐伴奏 。但后来诗歌逐渐脱离音乐,这样它只能依靠自身解决音乐中的节奏和抑扬顿挫之美,这也就只能靠汉语本身的声调变化来解决了,这是律诗出现最根本的原因 。律诗的发展有两源,一是对仗的盛行,二是声调的发展 。正常情况下,做好律诗肯定就可以做好古诗,所以,写古典诗歌都先丛律诗开始 。由于律诗的韵、平仄、对仗,都有很多讲究 。由于格律很严,所以称为律诗 。律诗的特点,按照前人分析,有六大要素:1、整:每句字数整齐,或五言,或七言 。2、俪:要求在诗歌中使用骈俪,即使用对仗 。2、叶:指奇偶两句的平、仄是依次相对的 。4、韵:指古诗只能押平声韵 。5、谐:是指全篇的平仄有较严格的规定 。6、度:指全篇文字是一定的 。实际上,律诗最重要的,按照王力先生和启功先生的说法,只有四个关键:1、每首限定八句,五律共四十字,七律共五十六字 。律诗每两句称为一联,其开头两句称为首联,中间两句称为颔联,下面两句称为颈联,最后一句又称尾联 。2、只能押平声韵 。3、每句的平仄,包括句与句的平仄,都有严格的规定 。4、每篇必须有对仗,除首尾两联外,中间各联都必须对仗 。三、韵韵是诗词格律的基本要素之一 。用韵也叫“押韵” 。诗词中所谓“韵”,大致等于汉语拼音中的韵母 。学过拼音的朋友应该都知道,拼音包括声母和韵母两大类 。比如“公”字,拼音为“gong”,其中“g”是声母,而“ong”是韵母,押韵也就是押韵母相同的字 。凡是同韵的字都可押韵,所谓押韵,就是把同韵的两个或更多的字放在同一位置上 。一般总是把韵放在句尾,习惯上叫“韵脚” 。押韵的目的是为保持诗歌声律的谐和 。同类的乐音在同一位置上重复,这就构成了声音回环之美 。律诗的韵古人写律诗,是严格依照韵书来压韵的 。例如清代人一般查阅《诗韵集成》、《诗韵合壁》等韵书 。过去所指“诗韵”就是指这个来说的 。通行的诗韵共有108韵,因为是南宋江北平水人刘渊所撰写的《壬子新刊礼部韵略》,将过去韵书加以合并简化后列出107韵,所以这些诗韵也称“平水韵” 。后世略有增加至108韵 。“平水韵”包括平声三十韵,上声二十九韵,去声三十韵,入声十七韵 。律诗只能押平声韵,由于平声韵目多,又被分为上平声十五韵、下平声十五韵 。这等于说平声上卷,平声下卷,没有别的意思 。韵有宽有窄,字数多的叫宽韵,字数少的叫窄韵 。前面提到古人押韵是依照韵书的 。这种韵书,在唐代和口语还是基本一致,依照韵书押韵也是比较合理 。至宋以后,语音变化较大,再照韵书押韵,声律反而不见得谐和,因此,今人写古诗,不一定非要依照韵书压韵 。就律诗而言,现在不但首句可用邻韵,就是其他的韵脚用邻韵,只要属于平声,也是可以的 。四、四声、平仄、对仗四声,指汉语中的四种声调 。声调,由汉语的语音高低、升降、长短构成 。而高低、升降则是主要因素 。现在的普通话,就包含阴平声(一个高平调,不升不降叫高),阳平声(一个中升调,不高不低叫中),上声(一个低升调或低平调),去声(一个高降调)古汉语中也有四声,但与今天略有不同:平声:这个声调到后代分化为阴平、阳平上声:这个声调到后代部分变为去声去声:这个声调没有多大变化入声:这是个发音短促的声调 。也是与今天差别最大的声调 。在普通话以及大部分地方方言中,平声分化为阴平与阳平而调,入声则分化归入阴平、阳平、上声、去声四调之中 。但是,现在江、浙、闽、粤、桂等地区方言还保留有入声 。四声和韵的关系比较密切,,在韵书中,不同声调的字不能算是同韵 。作诗词时,不同声调的字一般不能押韵 。四声是辨别平仄的基础,下面说说平仄 。平仄律诗起于南北朝,当时有部分诗人认为作诗必须四声协和,却造成词句越用越窄,不能达意的后果 。通过隋唐人的总结,认为把四声分为平声和不平声两大类,这里的不平声,就是仄声 。在诗歌中,如果平仄两类声调在诗词中交错,就能使音调多样化,不至于单调 。这里的平声,就是古汉语中的平声,而仄声包括了上声、去声和入声 。平仄在诗词中怎样交错呢,基本上可以概括为两句话:1、平仄在本句中是交错的 。2、平仄在对句中是对立的 。例如:毛主席《长征》诗第五、六两句第五句:“金沙水拍云崖暖”的平仄是平平│仄仄│平平│仄第六句:“大渡桥横铁索寒 。”的平仄是仄仄│平平│仄仄│平金沙(平平)后面跟水拍(仄仄),这就是本句中的交替 。金沙(平平)对大渡(仄仄),水拍(仄仄)对桥横(平平)就是对句中的对立 。如何辨别平仄:如果方言中有入声的(譬如说江浙人、山西人、湖南人、华南人),那么问题容易解决 。其他地方的人主要在于辨别入声字有难处,一般的,可以查字典或韵书解决 。对仗诗词中的对偶,叫做对仗 。古代的仪仗队是两两相对的,这是“对仗”术语的来历 。对偶,就是把同类的概念或对立的概念并列起来 。作为一种修辞手段,她的作用是形成整齐的美 。例如“抗美援朝”,“抗美”和“援朝”形成对偶 。一般讲对偶,指的是两句相对 。上句叫出句,下句叫对句 。对偶的一般规则,是名词对名词,动词对动词,形容词对形容词,副词对副词 。实际上,名词还可以分为若干类,同类名词相对被认为是工整的对偶,简称工对 。律诗的对仗有自己的规则,就是1、出句和对句的平仄是相对立的;2、出句的字和对句的字不能重复 。此外,对联(对子)是从律诗中演化出来的,所以也要适合上述的平仄和对仗标准 。五、律诗的平仄律诗的平仄规则,一直应用到后代的词曲,也是词曲的基础,我们讲诗词的格律,主要是讲平仄 。(一)五律的平仄,只有四个类型,而这四个类型可以构成两联 。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由这两联的错综变化,可以构成五律的四种平仄格式,其实只有两种基本格式,其余两种不过是在基本格式基础上梢有变化罢了 。1、仄起第一式:(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括弧字表示可平可仄,下同 。)例:春望·杜甫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事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胜,平声,读如升,簪字有zan\zen两读,这里押侵韵,读zen 。)仄起第二式:(仄)仄仄平平,平平仄仄平 。(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例:从军行·扬炯烽火照西京,心中自不平 。牙璋辞凤阙,铁骑绕龙城 。雪暗凋旗画,风多杂鼓声 。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 。]2、平起第一式:(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例:山居秋暝·王维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鱼舟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平起第二式:平平仄仄平,(仄)仄仄平平 。(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例:答白刑部闻新蝉·刘禹锡蝉声未发前,已自感流年 。一入凄凉耳,如闻断续弦 。晴清依露叶,晚急畏霞天 。何事秋卿咏,逢时亦悄然遇到了两个2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