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体诗的押韵规则古体诗除了要押韵还有什么要求( 五 )


(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
(字外加括号表示可平可仄 。)
古体诗与今(近)体诗到底有何区别?在句法上,古体诗每句的字数不一,每首诗的句数也可以不一样 。而近体诗只有五言和七言两种(绝句为四句,律诗为八句 。超过八句的为排律或称为长律 。)
在用韵上;古体诗每首可用一个韵,也可以用二个或二个以上的韵,也就是说可以在一首中换韵 。而近体诗每首只可以用一个韵,再长的排律也不可以换韵 。古体诗可以在偶数句押韵,也可以在奇数句偶数句都押韵 。近体诗只在偶数句上押韵(除第一句可押可不押 。)古体诗可用平声韵也可用仄声韵 。而近体诗一般只可用平声韵 。
在平仄方面,古体诗不讲究 。而近体诗是十分讲究的 。
在律诗中,第一、二句为首联、三、四句为颔联,五、六句为颈联,七、八句是尾联 。颔联和颈联必须句形一样,词性相对,平仄相反 。十分工整 。实际上三、四、五、六就是二副绝好的对联 。
古体诗是与“近体”相对而言的诗体 。
近体诗形成以前,除楚辞体外的各种诗歌体裁,也称古诗、古风 。古体诗格律比较自由,不拘对仗、平仄 。押韵宽,除七言的柏梁体句句押韵外,一般都是隔句押韵,韵脚可平可仄,亦可换韵 。篇幅长短不限 。句子可以整齐划一为四言、五言、六言、七言体,也可杂用长短句,随意变化,为杂言体 。
五言和七言古体诗作较多,简称“五古”、“七古” 。杂言有一字至十字以上,一般为三、四、五、七言相杂,而以七言为主,故习惯上归入七古一类 。汉魏以来乐府诗原是配合音乐的,有歌、行、曲、辞等 。唐人摹仿前代乐府而作,有沿用乐府古题的如李白《蜀道难》,有即事名篇另立新题的如杜甫“三吏”、“三别”、白居易《新乐府》,都已不合乐,实属古体诗范围 。另外,唐以前即有以四句为单位的绝句,或称“古绝句”,唐时也有作者,与讲究平仄的近体绝句不同,也属古体诗一种 。
2、联系:
古体诗在发展过程中与近体诗有交互关系 。
南北朝后期有一部分诗作开始讲求声律、对偶,但尚未形成完整的格律,是古体到近体间的过渡形式,或称“新体诗” 。唐代一部分古诗有律化倾向,如王勃《滕王阁》为古体诗,但它平仄合律,全篇八句,在声律上近似分押仄、平两韵的两首七言绝句 。唐代律诗格律定型之后,诗人们的古体作品中更常溶入近体句式 。如王维、李颀、王昌龄、孟浩然等人的五古中颇有律句、律联 。歌行体如白居易《长恨歌》、《琵琶行》等名篇中,也有不少句子是入律的 。而有的诗作者则有意识与近体相区别,多用拗句,间或散文化,李白、杜甫、韩愈等均有所创造 。后来明、清学者自觉注意到古诗溶入律句和用拗句避律的现象 。清代王士□更认为古诗有平仄,于是赵执信、翁方纲等人专门研究古诗声调 。他们的研究,对于诗歌创作时自觉区别古体、近体声律不无贡献,但由于忽视古诗实以自然音节为主,因此颇有牵强,以至被讥为“不见以为秘诀,见之则无用”(崔旭《念堂诗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