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怎么样导入新课( 二 )


三、打破“思维定势” , 鼓励学生标新立异 , 巩固兴趣
叶圣陶先生说:“教是为了不教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避免出现“满堂灌”现象 , 应注重启发 , 由浅入深 , 逐层递进 , 特别是逆向思维的培养 。逆向思维指和正向思维方向相反又联系的思维过程 , 即“倒着想”或“反过来想一想” , 是一种创造性求异思维 。由果导因 , 讲解地理概念、地理原理和地理规律 。在讲授“海扩张学说”原理时 , 先引导学生阅读“太平洋底层年龄分布图” , 然后让学生读图提出问题:①为什么海底岩石离海岭越近 , 年龄愈年轻 , 并在海岭两侧对称分布?②为什么大洋地壳岩石年龄都不超过二亿年?接着引导阅读“大洋板块俯冲示意图” , 让学生表述大洋地壳的形成、移动、消亡的原理 , 最后由师生共同归纳总结得出这一理论:喷出—生成—推移—俯冲—消亡—循环 。也可以运用“反证法”证明地理事实和结论的正确性 。反证法指首先假设与已知地理事实和结论相反的结果成立 , 然后推导出一系列和客观地理事实、地理原理和地理规律相矛盾的结果 , 导致否定原来的假设 , 从而更有力地证明已知地理事实和结论的正确性 。比如 , 讲解“地球的公转”时 , 不少学生对地球公转特征及产生意义感到理解困难 , 一些空间想象力差的学生更是如此 。在讲有关内容时 , 可假设“如果黄赤交角为0° , 则地球公转特征及意义如何”?在学生思考议论的基础上 , 再由教师演示讲解 , 学生的疑难点就迎刃而解了 。在正面讲解某些内容比较困难时 , 反证法不仅能化难为易 , 有事半功倍之效 , 还能培养学生逆向思维能力 , 开拓逆向思维思路 , 消除思维定势的消极影响 。如近年科学家在青藏高原的一些高寒地区发现了十分发育的喀斯特地貌 , 试解释 。学生一般都知道喀斯特地貌发育的两个基本条件 , 即首先有范围广大的可溶性岩石 , 其次必须有高温多雨的气候条件 。而现在青藏高原气候高寒 , 不具备上述条件 。教师应引导学生打破思维定势 , 从青藏高原的发展历史中寻求答案 , 从而产生“山重水复疑无路 , 柳暗花明又一村”之效 , 青藏高原在地质史上曾是一片海洋 , 沉积了巨厚的石灰岩 , 后来地壳上升 , 在上升初期高度不高 , 气候高温多雨 , 发育成喀斯特地貌 , 青藏高原急剧抬升后 , 喀斯特地形亦随之上升 。
四、营造学习氛围 , 鼓动学生的求知欲 , 增加兴趣
为了活跃学习氛围 , 教学中应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 。在讲述陆地环境地域差异时 , 事先安排几位到过祖国各地的学生 , 将他们对不同地区的自然、人文特点说出来 。学生讲到所到地区时头头是道 , 受到老师表扬 , 课后这些同学还绘声绘色地描述他们的亲身感受 , 相互探讨 , 这样各地区差异就历历在目 。
同时大力开展地理课外活动 , 有利于因材施教 , 培养学生兴趣 , 发展学生个性特长 。本市有两大条河流穿过 , 京杭运河是本市生活用水水源 , 而运河附近曾是我市工业集中区 , 现在仍有部分工业分布 , 有的废水直接排放进运河 。因此 , 在讲述“可持续发展”时 , 可让学生走出校园实地考察运河生态环境问题、产生原因和解决措施 , 加深对可持续发展的理解 , 增强求知欲 。
综上所述 , 兴趣作为一种教学手段 , 不仅能使学生积极、能动、自觉地从事学习 , 而且能开发潜能 , 教学艺术不在于传授知识 , 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 , 通过教师的启发、引导 , 让学生主动参与 , 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 , 端正学习态度 , 培养地理情感 , 提高地理学习能力 。
地理怎么样导入新课

面朝大海,春暖花开教案老师好,网上找的,2篇,希望对你有帮助
课题:《面朝大海 , 春暖花开》授课时间:10月23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