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怎么样导入新课( 五 )


学生沉默 。
教师:这句比较难懂 , 老师也没有完全猜测到作者的意图 。我觉得 , 作者给“每一条河流每一座山”只是一个“温暖的名字” , 有没有一些实质性的内容?没有 。说明作者还在犹豫不决当中 。老师体验得是不是有些道理呢
学生全体:我们就照你说的那样理解吧 。
教师:这可很不好 。如果你们对此想到了什么的话 , 课后可要来告诉我一声 , 也让我分享你们的喜悦 。翁飞飞同学举手 。
教师:翁飞飞同学想要发言 。
翁飞飞:“愿你在尘世获得幸福”句里的“在尘世”该作何解释 。
教师:尘世与什么相对呀?
学生部分:阴间 。
教师:那么消极啊 , 为何没有想到是“天堂”呢 。
学生全体:反正一个样 , 都是死亡的代名词呗 。
教师:在作者的眼中 , “尘世”的幸福是什么样的呢?
学生沉默 。
教师:又忘了从何处着手吗?到哪里去找?
学生全体:到诗句中去找一找 。
教师:谁找到了 。
何佳丽:“愿你有一个灿烂的前程 , 愿你有情人终成眷属” 。
教师:非常正确 。在作者的心里 , “尘世”间的幸福就是“有一个灿烂的前程”和“有情人终成眷属” 。但作者想不想要 。
学生全体:作者不想要 。
教师:为什么?_
陈璐:因为作者最后一句说“我只愿面朝大海 , 春暖花开” 。上面是三个“愿” , 都是祝愿“陌生人”的 , 而对自己他只是希望有一所“面朝大海 , 春暖花开”的房子 。我想这样的房子 , 应该没有吧 , 它只是作者的幻想 。
顾玲芳:作者可能是指坟墓吧 。我们在《在萧红墓前的五分钟讲演》中这课了解到 , 作家萧红坟墓不是在香港的浅水弯吗?作家们的心思也许都有相通之处 , 都希望自己死后葬在大海边 。
教师:顾玲芳同学感悟得非常深刻 , 居然联想到坟墓上去和以前所学上去 。大大出于老师我的意料 。还想谈谈更多的理由吗?
顾玲芳:既然作者在祝福“陌生人”能获得在尘世的幸福 , 而他自己则只愿“面朝大海 , 春暖花开” 。刚才同学们已经说过 , 与尘世想对的是天堂 , 证明作者不想或者是不能在尘世获得幸福 , 那么 , 幸福的地方就只有去天堂了 。
学生全体鼓掌 。
教师:同学们的鼓掌足以证明顾玲芳同学的见解获得了全班同学的肯定 。老师也认为她的感悟和分析十分在理 。的确 , 作者在写完此诗以后不到两个月 , 就自杀身亡了 , 可见作者内心的苦闷和不快 。同学们可是不能学海子的行为和做法的 。
施立冬:既然这么消极 , 那老师你为什么还要给我们阅读这样的诗歌 。
教师:本来我很担心这首诗歌你们能不能读懂 , 因为 , 这首诗歌是高中二年级语文课本中的课文 , 想不到你们解读得非常出色 , 谢谢同学们 。最后我们把诗歌再朗读一遍 。
铃声响起 , 下课 。
二、启示:让学生在感悟语言中学得语文
我钟爱海子的诗歌 , 所以 , 这节课 , 在选定文本后 , 我就不打算对这节课进行“精心”的设计 , 在上课之前 , 虽然对这首海子的诗歌阅读思考了好几天 , 但还只是对文本和教学进行了粗线条勾勒 , 既没有写备课笔记 , 也没有为课堂设计任何问题 , 当然 , 我对学生将会提的问题还是做了适当的预测 , 于是就这样走进了教室 。
我想 , 就语文教学而言 , 阅读的目的是什么 , 作为教师心里得有个底线 。笔者以为 , 读解一篇课文 , 了解其主旨和写法 , 本身不是目的 , 目的是要藉此掌握一种方法论 , 学会如何学习 。就语文教学的阅读而言 , 脚踏实地地从文本的原初——语言开始 , 通过对文本语言的阅读 , 透过作者的语言智慧 , 感悟艺术形象 , 解得人文精神 。
但是 , 要从旧的教学理念中解脱出来 , 从思考如何教到思索如何让学生学 , 其间的转变是何其艰难和痛苦 。因为这不光要转变教师自己的教学观念 , 而且要让学生也转变学习的观念 , 这对教师的自身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 既是机遇也是挑战 。转变观念的艰难尤其体现在学生的身上 , 因为在应试教育的长期浸染中 , 学生的自主学习潜能被无情的抑杀 , 所以要重新激发起学生对主动学习的渴望 。在这个转变过程中 , 容易出现学生对学习方式方法无所适从的真空状态 。有时候教师已经转变了 , 但反观学生却因为不能适应而出现成绩滑坡的情况 。当然 , 没有突破也就没有出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