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手抄报( 六 )


古诗手抄报有关于古诗的手抄报作品 , 中小学生古诗手抄报图片 , 古诗诗词手抄报大全 , 古诗手抄报图片大全 。古诗是我国独有的传统文化 , 讲究诗韵 , 又称之为古体诗 。
诗在时间上指1840年鸦片战争以前中国的诗歌作品 , 从格律上看 , 古诗可分为古体诗和近体诗 。以唐朝为界限 , 以前诗歌均为古体诗 , 其后 , 古体诗渐渐式微 , 逐渐消亡 。古体诗又称古诗或古风;近体诗又称今体诗 。从《诗经》到南北朝的庾信 , 都算是古体诗 , 但唐代之后的诗歌不一定都算近体诗 , 具体在于格律声韵之分 。清代沈德潜说:“古诗十九首 , 不必一人之辞 , 一时之作 。大率逐臣弃妻 , 朋友阔绝 , 游子他乡 , 死生新故之感 。或寓言,或显言,或反复言 。初无奇辟之思 , 惊险之句 , 而西京古诗 , 皆在其下 。”(《说诗语》)晋、宋时 , 这批“古诗”被奉为五言诗的一种典范 。西晋陆机曾逐首逐句地摹仿了其中的12首 。东晋陶渊明、宋代鲍照等 , 都有学习“古诗”手法、风格的《拟古诗》 。到了梁代 , 刘勰《文心雕龙》、钟嵘《诗品》更从理论上总结评论了“古诗”的艺术特点和价值,探索了它们的作者、时代及源流,并大体确定它们是汉代作品 。同时 , 萧统《文选》 , 以及陈代徐陵<玉台新咏>又从诗歌分类上确定了“古诗”的范围:凡无明确题目的作品 , 有作者的称“杂诗”,无名氏者为“古诗” 。
因此 , 梁、陈以后 , “古诗”已形成一个具有特定涵义的专类名称 。它与两汉乐府歌辞并称 , 专指汉代无名氏所作的五言诗 , 并且发展为泛指具有“古诗”艺术特点的一种诗体 。而<古诗十九首>便在文学史上占有“古诗”代表作的地位 , 这一标题也就成为了一个专题名称 。
古体诗 , 别称古风 , 《诗经》中有十五国风 , 后人引申把诗歌也称为“风” 。
唐代以前的古诗体是一种不讲究格律 , 也没有字数句数限制的诗体 。唐以后 , 由于近体诗的产生 , 诗人为了将古体诗与新兴的格律诗相区别 , 便有意模仿汉魏六朝古诗的写法 , 在某些方面加以限定 , 从而形成了唐代古体诗的固定模式 。其结果就是把唐以前完全自由的诗体 , 变成一种处于格律诗与自由诗之间的半自由诗 。
近体诗 , 又叫今体诗(“近”和“今”都是就唐代而言的) , 讲求严格的格律 。唐代形成的律诗和绝句的通称 , 句数、字数和平仄、用韵等都有比较严格的规定 。
<古诗十九首> , 组诗名 , 最早见于<文选> , 为南朝梁萧统从传世无名氏《古诗》中选录十九首编入 , 编者把这些亡失主名的无言诗汇集起来 , 冠以此名 , 列在“杂诗”类之首 , 后世遂作为组诗看待 。
<古诗十九首>是乐府古诗文人化的显著标志 , 它在五言诗的发展上有重要地位 , 就古代诗歌发展的实际情况而言 , 它被称为“五言之冠冕”、“千古五言之祖”是并不过分的 。诗史上认为《古诗十九首》为五言古诗之权舆的评论例如 , 明王世贞称“(十九首)谈理不如《三百篇》 , 而微词婉旨 , 碎足并驾 , 是千古五言之祖” 。陆时庸则云“(十九首)谓之风余 , 谓之诗母” 。《之一 行行重行行》
行行重行行 , 与君生别离 。相去万余里 , 各在天一涯 。
道路阻且长 , 会面安可知 。胡马依北风 , 越鸟巢南枝 。
相去日已远 , 衣带日已缓 。浮云蔽白日 , 游子不顾返 。
思君令人老 , 岁月忽已晚 。弃捐勿复道 , 努力加餐饭 。
……
《之五 西北有高楼》
西北有高楼 , 上与浮云齐 。交疏结绮窗 , 阿阁三重阶 。
上有弦歌声 , 音响一何悲!谁能为此曲 , 无乃杞梁妻 。
清商随风发 , 中曲正徘徊 。一弹再三叹 , 慷慨有余哀 。
不惜歌者苦 , 但伤知音稀 。愿为双鸿鹄 , 奋翅起高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