恰当运用古诗词中的月的句子把下面的歌词表现的意境描述出来( 六 )


2、写景状物
“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 。”此句对江南春色进行了形象化的演绎,突出渲染江花、江水红绿相映的明艳色彩,给人以光彩夺目的强烈印象 。其中,既有同色间的相互烘托,又有异色间的相互映衬,充分显示了作者善于着色的技巧 。从中可以看出写景的文章要抓住事物的特点,恰当地进行选择,抓住鲜明的色彩,可对比,也可反衬,从而烘托出景色的美 。
3、借景抒情
经常告诉学生环境描写是心情的写照,借助景物可以抒发情感,然而学生自己操作起来,就是情归情,物归物 。而古诗词名句中却有许多借景抒情的名句,如“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这是唐代陈子昂的《登幽州台歌》中的一句 。
陈子昂生活的武则天时代,总的来说是朝气蓬勃的,然"野无遗贤"从来就是假话 。陈子昂第二逃命从军边塞时,和主将建安王武攸宜意见不和,满腔热情和满腹才华换来的只是无尽的压抑和孤独,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陈子昂登上了“古来征战几回人”的幽州台,百感交集,从而唱出了以上的千古绝响 。
4、叙事说理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是苏轼题写在西林寺墙壁上的名句,是即景说理,谈游山的体会 。为什么不能辨认庐山的真实面目呢?因为身在庐山之中,视野为庐山的峰峦所局限,看到的只是庐山的一峰一岭一丘一壑,局部而已,这必然带有片面性 。游山所见如此,观察世上事物也常如此 。它启迪我们认识为人处事的一个哲理——由于人们所处的地位不同,看问题的出发点不同,对客观事物的认识难免有一定的片面性;要认识事物的真相与全貌,必须超越狭小的范围,摆脱主观成见这两句概括而形象地写出了移步换形、千姿万态的庐山风景 。
5、对比反衬
出自唐代卢延让《苦吟》中的“吟安一个字,拈断数茎须 。”是说自己写诗时为选好一个字要思索很久,甚至捻断好几根胡须 。写诗炼句之苦由此可见一斑 。一个字与数茎须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从而反衬得出诗人精益求精的创作精神 。
6、设疑留念
“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创造了一幅鲜明生动的画面,前抑后扬,对比交错,相映成趣 。前句问,后句答,在写作中可以引导学生先设置悬念,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再通过自己下文的叙述,自然地回答自己的问题,让读者恍然大悟 。
除此之外,古诗词名句中隐含的写作方法还有很多 。不必一一列举 。从一个句子中概括出写作的方法,一句一法,对应训练 。将枯燥无味的写作方法训练,转化成直观的有例句有方法,便于学生模仿习作 。由于古诗文固有的习作方式,语言特征,可以避免学生由于模仿产生的千篇一律的文章 。
四、随文引入,水到渠成
让学生诵读古诗词名句是为了积累精湛的语言文字,提高文章的文采,有话可以写,有优美的内容可以表达 。方法的渗透教学,让学生有了内容学会有规律,巧妙地表达 。但是学生学得怎么样,最终还是看学生的习作 。如何让学生真正学会运用古诗词名句写作文,提高作文水平 。教师可以设计专题作文课,进行训练 。比如:写关于珍惜时间的文章 。让学生收集关于珍惜时间的古诗词名句 。并投影给学生:
“花无再开日,人无再少年 。”
“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
“一年之计在于春,一生之计在于勤 。”
“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
“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
让学生说说对这些古诗词名句的理解 。结合生活中的事例,说说对某个名句的理解 。并讨论生活什么情况遇到过这样的情况 。然后让学生把这件生活中的事例写具体,并恰当地运用珍惜时间的名句 。可以是开头,也可以结尾总结,还可以是文中的叙述 。
每个学生关于珍惜时间的生活体验都是不相同的,保证了学生有话可写,而为学生提供多句古诗词名句让学生有选择的权利,又避免写的如出一辙 。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结合生活事例,在口语交际的辅助下,并有方法的铺垫,学会了随文引入,文章自然水到渠成了 。
恰当运用古诗词中的句子表现对童年的眷恋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催,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
仿照下面一段话的句式,仍以“幸福是”开头恰当运用古诗词名句,仿写两句话组成一个排比句 。(2分)幸福


示例:幸福是“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的惊喜,是“卷地风来忽吹散,望湖楼下水如天”的明净,是“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的惬意,是“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的秀美,是“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温润 。(一句1分,共2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