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徽州的诗词、文化有哪些( 二 )


古人说过,“读书百遍,其义自见 。”就是说书读得熟了,那么不依靠别人解释说明,自然就会明白它的道理了 。我曾经说过,读书要专心一致,必定要三者到位,即心到,眼到,口到 。
心思不在书本上,那么眼睛就不会仔细看心和眼既然不专心致志,却只是随随便便地读,就一定不能记住,即使记住了也不能长久 。三到之中,心到最重要。心既然已经到了,眼和口难道会不到吗?
4、《活水亭观书有感二首·其二》
南宋:朱熹

【有关徽州的诗词、文化有哪些】

昨夜江边春水生,艨艟巨舰一毛轻 。
向来枉费推移力,此日中流自在行 。
译文:昨天夜晚江边的春水大涨,那艘庞大的战船就像一根羽毛一样轻 。以往花费许多力量也不能推动它,今天在水中间却能自在地移动 。
5、《观书有感(其二)》
南宋:朱熹
昨夜江边春水生,艨艟巨舰一毛轻 。
向来枉费推移力,此日中流自在行 。
译文:昨天夜里江边涨起了阵阵春潮,巨大的舰船轻盈得如同一片羽毛 。向来行驶要白费很多推拉力气,今天却能在江水中央自在地顺漂 。
跪求一篇关于徽州的诗歌或散文,什么方面的都可以,例如:民俗、风景、人文、历史……急着用的,麻烦各位游黄山白岳不果》
序:吴序怜予乏绝,劝为黄山白岳之游,不果 。
欲识金银气,多从黄白游 。
一生痴绝处,无梦到徽州
李白当年有诗写道:“清溪清我心,水色异诸水,借问新安江,见底何如此 。人行明镜中,鸟度屏风里 。”
清代诗人黄仲则咏曰:“一滩复一滩,一滩高十丈,三百六十滩,新安在天上 。”
前世不修,生在徽州 。十三四岁,往外一丢 。儿啊,做得成生意,你是娘的心头肉;做不成生意,成鬼也孤幽 。---徽州民谣
关于茶禅的诗句江南风致说僧家,石上清泉竹里茶 。
法藏名僧知更好,香烟茶晕满袈裟 。——(唐)陆容
茶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之一 。一开始,茶、禅、诗这中国传统文化的三个基本要素因子之间便结有不解之缘 。
“茶”在上古写作“荼”,如《诗经·谷风》云:“谁谓荼苦?其甘如荠 。”清代郝懿行《尔雅义疏》认为,“至唐陆羽著《茶经》,始减一画作‘茶’” 。研究者多以为中国饮茶之习始于汉代,成熟于魏晋南北朝,大盛于隋唐,大致与佛教在中国的传播历程及诗歌的兴盛历史相表里 。饮茶成为一种社会风尚,僧人与喜好谈玄论道的士大夫是实际的倡导者与推动者,如魏晋时期的名士、名僧刘元真、支孝龙、法祚之辈,往往在修禅论道中以茶助兴,又往往将自己的感悟发之于诗歌,茶与佛教、诗歌开始结下不解之缘,茶禅渊源尤甚 。
《晋书·艺文志》记载,僧人单道开在山中坐禅,夜不倒单(昼夜不卧),不食五谷杂粮,每天只吃由松姜等制成的药丸数粒,饮茶苏一二升而已 。唐代佛教寺庙更是常常举办茶宴,谈佛理,论茶道,佛法妙理与茶道清虚渐渐融为一体 。自“三武一宗”法难之后,农禅并举的禅宗一枝独秀 。地处偏僻山区的禅僧大多务农为生,他们种植茶树,精心研习制茶、烹茶之术 。刘禹锡曾有诗形容禅房制茶过程云:
斯须炒成满室香,便酌沏下金沙水 。
骤雨松风入鼎来,白云满盏花徘徊 。
中国很多名茶由是创始于寺庙,如碧螺春原名“水月茶”,由江苏洞庭山水月院僧人首先制作而得名,乌龙茶源于福建武夷山的武夷寺,顾渚山贡茶紫笋,最早产自吉祥寺,君山银针产自君山白鹤寺,龙井产于杭州龙井寺,黄山毛峰产自云谷寺,大红袍出自武夷天山观 。另外还有四川蒙山智炬寺的蒙顶云雾、徽州松萝庵的松萝茶等,可谓“天下名茶僧占多” 。
唐代百丈禅师创《清规》,设丛林规矩,其中多处提到“茶”,如“茶鼓(击此鼓召集大众饮茶说法)”、“打茶(参禅一炷香后供僧人饮茶稍事休息)”、“奠茶(供养佛菩萨)”、“普茶(请全寺僧众饮茶)”等,又有“茶头”、“茶堂”、“施茶僧”等名目 。史书上也多有唐代皇室赏赐佛门茶饼的记录,如唐德宗曾赏赐奉诏译经的印度高僧智慧大师“茶三十串”,日本名僧圆仁到五台山,朝廷曾赐茶一千斤,可见茶是佛教丛林仪轨中重要的供养品 。唐宋禅宗语录中出现诸如“吃茶去” (赵州)、“吃茶、珍重、歇”(百丈)、“饭后三碗茶”等机锋公案,在“茶风”盛行的禅宗丛林中自然便是寻常之事了 。
丛林中向有茶具“三德”之说:坐禅时,通夜不眠;满腹时,帮助消化;茶为不发(抑制性欲)之药 。唐代诗僧皎然《饮茶歌诮崔石使君》中又有“三饮得道”的说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