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响在中国诗词里面的是什么意思( 三 )


诗歌的节奏必须符合语言的民族特点 。古希腊语和拉丁请;元音长短的区别比较明显,所以古希腊诗和拉丁诗都以元音长短的有规律的交替形成节奏 。有短长格、短短长格、长短格 。长短短格等 。荷马史诗《伊里亚特》和《奥德赛》都是由五个长短短格和一个长短格构成,叫六音步诗体 。古梵文诗主要也是靠长短格构成节奏、德语、英语、俄语,语音轻重的分别明显,诗歌遂以轻重音的有规律的交替形成节奏,如轻重格、重轻格 。
中国大典诗歌的节奏是依据双语的特点建的,既不是长短格,也不足轻重格,而是由以下两种因素决定的 。
首先是音节和音节的组合 。汉语一个字为一个音节,四言诗四个音节一句,五言诗五个音节一句,七言诗七个音节一句,每句的音节是固定的 。而一句诗中的几个音节并不是孤立的 。一般是两个两个地组合在一起形成顿 。顿,有人叫音组或音步 。四言二顿,每顿两个音节;五言三顿,每顿的音节是二二一或二一二;七言四顿,每顿的音节是二二二一或二二一二 。必须指出,顿不一定是声音停顿的地方,通常吟诵对倒需要拖长 。顿的划分既要考虑音节的整齐 。又要兼顾意义的完整 。
音节的组合不仅形成顿、还形成运 。逗,也就是一句之中最显著的那个顿 。中国古、近体诗建立诗句的基本规则,就是一句诗必须有一个辽,这个远把诗句分成前后两半,其音节分配是:四言二二,五言二三,七言四三 。林庚先生指出这是中国诗歌在形式上的一条规律 。并称之为“半逗律” 。他说:“‘半逗律’乃是中国诗行基于自己的语言特征所遵循的基本规律,这也是中国诗歌民族形式上的普遍特征 。”
揭示了“半运律”,我们才能解释为什么有的句子凑成了四、五、七言却仍然不象诗,原因就在于音节的组今不符合这条规律 。揭示了“半逗律”,还可以解释为什么六言诗始终未能成为主要形式,就因为二二二的这种音节组会无法形成半逗,不合乎中国诗歌节奏的习惯 。
还有一个有趣的现象,读四言诗觉得节奏比较呆板,五七言则显得活泼,其奥妙也在于音节时组合上 。四言诗,逗的前后各有两个音节 。均等的切分,没有变出 。五七言诗,逗的前后相差一个音节,离变化于整齐之中,读起来就觉得活泼 。
四言二二,五言二三,七言四三,这是构成诗句的基本格律 。符合了这条格律 。就好像为一座建筑物树起了柱子 。至于其他格律,如平民、对仗,不过是在这柱子上增加的装饰而已 。中国诗歌的格律似乎很复杂,说穿了就这么简单 。
其次,押的也是形成中国诗歌节奏的一个要素 。
押韵是字音中韵母都分的重复 。按照规律在一定的位置上重复出现同一韵母,就形成韵脚产生节奏 。这种节赛可以把涣散的声音组成一个整体,使人读前一句时预想到后一句,读后一句时回想起前一句 。
有些民族的诗歌,押韵并不这样重要 。例如古希腊诗,古英文诗、古梵文诗 。据十六纪英国学者阿期查姆所著的《教师论》,欧洲人与诗用韵开始于意大利,时当纪元以后,中供纪曾风行一时 。德国史诗《尼布隆根之歌》,以及法国中世纪的许多叙事诗都是押韵的 。文艺复兴以后 。欧洲诗人向古希腊学习 。押韵又不那么流行了 。十七世纪以后押韵的风气再度盛行 。到近代自由诗兴起,押韵的诗又减少了 。但中国古典诗歌是必须押韵的,因为汉语语音长短,轻重的区别不明显,不能借助它们形成节奏,于是押韵便成为形成节奏的一个要素 。
中国古典诗歌的押韵,唐以前完全依照口语,唐以后则须依照韵书 。根据先秦诗歌实际用韵的情况加以归纳,可以看出那时的韵部比较宽,作诗押韵比较容易,汉代的诗歌用韵也比较宽 。魏晋以后才逐渐严格起来,并出现了一些韵书,如李登的《声类》 。吕静的《韵集》 。夏侯咏的《四声韵略》等,但这些私家著作不能起到统一押韵标准的作用 。唐代孙怖根据《切韵》刊定《唐韵》,此书遂成为官定的韵书 。《切韵》的语音系统是综合了古今的读音和隋北的读音,加以整理决定的,和当时任何一个地区的实际读音都不完全吻合 。作诗押韵既然要以它为依据;自然就离开了口语的实际情形 。这是古典诗歌用韵的一大变化 。到了宋代、陈彭年等奉诏修了一部《广韵》,它的语音系统基本上根据《唐韵》,分四声,共二百零六韵 。比较繁琐、但作诗允许“同用”,相近的韵可以通押,所以实际上只有一百十二韵 。宋淳祜年间平水刘渊增修《壬子新刊礼部韵略》,索性把《广韵》中可以同用的韵部合并起来,成为一百零七韵,这就是“平水韵” 。元末阴时夫考订“平水韵”,著《韵府群玉》,又并为一百零六韵 。明清以来诗人作诗基本上是按这一百零六韵 。但“平水韵”保存着隋唐时代的语音,和当时的口语有距离,所以在元代另有一种“曲册”,在完全按照当时北方的语音系统编定的,以供写作北曲的需要 。显著名的就是周德清的《中原音韵》,此书四声通押,共十九个韵部 。现代北方曲艺按“十三辙”押韵,就是承袭《中原音韵》的 。“十三辙”符合现代普通话的语音系统,可以作为新诗韵的基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