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战国时期的故事|关于春秋战国时期的小故事( 三 )


亡羊补牢
这故事出自“战国策” 。战国时代 , 楚国有一个大臣 , 名叫庄辛 , 有一天对楚襄王说:
“你在宫里面的时候 , 左边是州侯 , 右边是夏侯;出去的时候 , 鄢陵君和寿跟君又总是随看 你 。你和这四个人专门讲究奢侈淫乐 , 不管国家大事 , 郢(楚都 , 在今湖北省江陵县北)一 定要危险啦!”
襄王听了 , 很不高与 , 气骂道:“你老糊涂了吗?故意说这些险恶的话惑乱人心吗?”庄辛不慌不忙的回答说:“我实在感觉事情一定要到这个地步的 , 不敢故意说楚国有什 么不幸 。如果你一直宠信这个人 , 楚国一定要灭亡的 。你既然不信我的话 , 请允许我到赵国 躲一躲 , 看事情究竟会怎样 。”
庄辛到赵国才住了五个月 , 秦国果然派兵侵楚 , 襄王被迫流亡到阳城(今河南息县西 北) 。这才觉得庄辛的话不错 , 赶紧派人把庄辛找回来 , 问他有什么办法;庄辛很诚恳地说:
“我听说过 , 看见兔子牙想起猎犬 , 这还不晚;羊跑掉了才补羊圈 , 也还不迟 。……”
这是一则很有意义的故事 , 只知道享乐 , 不知道如何做事 , 其结果必然是遭到悲惨的失 败无疑 。
“亡羊补牢”这句成语 , 便是根据上面约两句话而来的 , 表达处理事情发生错误以后 ,  如果赶紧去挽救 , 还不为迟的意思 。例如一个事业家 , 因估计事情的发展犯了错误 , 轻举冒 进 , 陷入失败的境地 。但他并不气馁 , 耐心地将事情再想了一遍 , 从这次的错误中吸取教 训 , 认为“亡羊补牢” , 从头做起 , 还不算晚呢!
一暴十寒
战国时代 , 百家争鸣 , 游说之风 , 十分盛行 。一般游说之士 , 不但有高深的学问、丰富的知识 , 尤其是以有深刻生动的比喻 , 来讽劝执政者 , 最为凸出 。孟子也是当时的一个著名辩士 , 在“孟子”的“告子”上篇中有这样一段记载:
孟子对齐王的昏庸 , 作事没有坚持性、轻信奸佞谗言很不满 , 便不客气的对他说:“王也太不明智了 , 天下虽有生命力很强的生物 , 可是你把它在阳光下晒了一天 , 却放在阴寒的地方冻了它十天 , 它那里还活着成呢!我跟王在一起的时间是很短的 , 王即使有了一点从善的决心 , 可是我一离开你 , 那些奸臣又来哄骗你 , 你又会听信他们的话 , 叫我怎么办呢?”按着 , 他使打了一个生动的比喻:“下棋看起来是件小事 , 但假使你不专心致志 , 也同样学不好 , 下不赢 , 奕秋是全国最善下棋的能手 , 他教了两个徒弟 , 其中一个专心致志 , 处处听奕秋的指导;另一个却老是怕着有大天鹅飞来 , 准备用箭射鹅 。两个徒弟是一个师傅教的 , 一起学的 , 然而后者的成绩却差得很远 。这不是他们的智力有什么区别 , 而是专心的程度不一样啊;”这是一个很有教学意义的故事 , 我们要学习一样东西、做好一件事情 , 是非专心致志、下苦功夫不可的 。若是今天做一些 , 把它丢下了 , 隔天十天再去做 , 那么事情怎样做得好呢?求学、做事的能否成功 , 这也是个决定因素之一 , 故后来的人便将孟子所说的“一日暴之 , 十日寒之”精简成“一暴十寒”一句成语 , 用来比喻修学、做事没有恒心 , 作辍无常的一种说法 。例如一位同学 , 对于求学很是随便 , 学习的时间少 , 荒废的时间多 , 我们便说:他这种一曝十寒的作法 , 那里能学到什么东西呢?
三人成虎
战国时代 , 互相攻伐 , 为了使大家真正能遵守信约 , 国与国之间通常都将太子交给对方作为人质 。“战国策”:“魏策”有这样一段记载:
魏国大臣庞葱 , 将要陪魏太子到赵国去作人质 , 临行前对魏王说:
“现在有个一人来说街市上出现了老虎 , 大王可相信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