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中秋节的古诗( 十 )


根据我国的历法,农历八月在秋季中间,为秋季的第二个月,称为“仲秋”,而八月十五又在“仲秋”之中,所以称“中秋” 。中秋节有许多别称:因节期在八月十五,所以称“八月节”、“八月半”;因中秋节的主要活动都是围绕“月”进行的,所以又俗称“月节”“月夕”;中秋节月亮圆满,象征团圆,因而又叫“团圆节” 。在唐朝,中秋节还被称为“端正月” 。关于“团圆节”的记载最早见于明代 。《西湖游览志余》中说:“八月十五谓中秋,民间以月饼相送,取团圆之意” 。《帝京景物略》中也说:“八月十五祭月,其饼必圆,分瓜必牙错,瓣刻如莲花 。……其有妇归宁者,是日必返夫家,曰团圆节?quot; 。中秋晚上,我国大部分地区还有烙“团圆”的习俗,即烙一种象征团圆、类似月饼的小饼子,饼内包糖、芝麻、桂花和蔬菜等,外压月亮、桂树、兔子等图案 。祭月之后,由家中长者将饼按人数分切成块,每人一块,如有人不在家即为其留下一份,表示合家团圆 。
中秋节时,云稀雾少,月光皎洁明亮,民间除了要举行赏月、祭月、吃月饼祝福团圆等一系列活动,有些地方还有舞草龙,砌宝塔等活动 。除月饼外,各种时令鲜果干果也是中秋夜的美食 。
中秋节起源的另一个说法是:农历八月十五这一天恰好是稻子成熟的时刻,各家都拜土地神 。中秋可能就是秋报的遗俗 。
灯 谜 历 史
灯谜,是我国民间文学的一种艺术形式;是人民在长期劳动实践中的智慧和结晶,它源于生活,用于生活;也是人们喜闻乐见的一种智力活动游戏 。它吸引着天南地北各行各业的爱好者,使人在增长知识,启迪智慧的同时,又获得美妙的享受 。
我国的灯谜源远流长,至今已有三千多年的历史 。春秋战国时期就出现了“廋词”和“隐语”,这是灯谜的雏形 。到了汉代“隐语”开始分化为两个方向 。一类以描写特征为主的事物谜;另一类以文字形义为主的文义谜 。到了魏代,则称为“谜语” 。隋唐时期随着诗歌的兴盛,诗谜大量出现,并成为主流 。从宋代开始,一些文人学士常在元宵之夜,将谜条张贴在各种花灯之上,吸引行人猜射,“灯谜”就是这样而来的 。清中叶以后,谜风大盛,涌现了许多谜师 。辛亥革命后,灯谜形成了南宗北派两种风格,到了旧社会,由于谜家大都是士大夫阶层,有些文人自命清高,片面强调风雅,排斥民间灯谜 。解放后,在党的“百花齐放”的文艺方针指引下,灯谜活动更加蓬勃发展,,谜材谜作日益完善丰富,为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活跃群众文化生活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目前,在世界各地的华人华侨都有灯谜活动及灯谜学术交流 。
吃 月 饼
闲秦再思《洛中记闻》说,唐僖宗在中秋节日吃月饼,味道极美,他听到新科进士的曲江设开喜宴,便命御厨房用红绫包裹月饼赏赐给新科进士们 。这是我们能够看到的最早的关于月饼的记载 。到了宋代,月饼有"荷叶"、"金花"、"芙蓉"等等雅称,其制作方法更加清致 。诗人苏东坡有诗称赞说,"小饼如嚼月,中有酥与饴",酥是油酥,饴就是糖,其味道甜脆香美可想而知 。宋以后,制作月饼不仅讲究味道,而且在饼面上设计了各种各样与月宫传说有关的图案 。饼面上的图案,起初大概是先画在纸上然后粘贴在饼面上,后业干脆用面模压制在月饼之上 。满月形的月饼也跟十五的圆月一样象征着大团圆,人们把它当作节日食品,用它祭月,用它赠送亲友 。这无疑是汉民族的一种民族心理的反映 。传说,元朝初年,元蒙统治者惧怕民众起来反抗,采取每十家派一名兵监视,十家只许用一把菜刀的高压政策,人民忍无可忍,便乘八月十五中秋节互赠月饼之机,在月饼里放一个蜡丸,蜡丸中裹着纸,纸上写着誓言,饼底还贴一张纸做暗示,以此互相号召反蒙复国 。浙江温州一带称这种月饼?quot;三锦",按当地方言的谐音就是"杀紧" 。这大概就是今天月饼外常贴上一张纸的由来 。
中秋主持词中秋晚会开幕词:
(男)中秋节,在这个人们喻为最有人情味、最具诗情画意的一个节日里;
(女)都说每逢佳节倍思亲,中秋节的这一份思念当然会更深切,在一轮皎皎明月高挂的时刻 。我们热忱的欢迎我们战友论坛联盟所有聊天室的朋友和战友们相聚在中年茶座!
(男)古往今来,人们常用“月圆、月缺” 来形容“悲欢离合” 。中秋之夜月色皎洁,人们仰望如玉如盘的明月,把圆月视为团圆的象征,相信能够与亲人相聚的朋友们,昨晚定是与家人亲朋一起仰望明月促膝而谈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