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名人少年壮志的故事

少年壮志田家英
文:高峰(北京)
田家英出身极为贫寒,几乎没有学历,靠顽强拼搏,刻苦自学成才 。1936年在成都参加抗日救亡工作,1938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1948~1966年任毛泽东的秘书,曾任中共中央办公厅副主任等重要职务,《毛泽东选集》的编辑者 。毛泽东文韬武略举世罕见,田家英被他欣赏,能当他的秘书,可见田家英的文史功底较为出众 。而田家英正是在少年时代对文史的苦读和笔耕中,悟出了志向……
苦 读
田家英,出生于1922年,四川成都市人,姓曾名正昌,“田家英”是他少年时代发表文章用的笔名 。他有两个哥哥和一个姐姐,全家靠父亲经营一个小药店维持生活 。
田家英3岁那年,父亲去世了 。天资聪颖的他成了妈妈的希望,被视若宝贝 。6岁时妈妈把田家英送进私塾,不久转入城北小学 。不识字的妈妈常把田家英抱在怀里,让他坐在腿上,然后托起书听他朗诵《三字经》、《千字文》和古诗词 。听着,听着,她抚摸着田家英瘦削的肩头,动情地说:“娃娃,读书要刻苦才能成为人才,你将来要做个人才!”妈妈的希望,铭刻在田家英幼小的心坎里 。田家英9岁时,妈妈生病,在缺医少药的社会里,自家的小药店治不了她的病 。妈妈含憾走了,哥哥嫂嫂强令田家英辍学 。小小年纪的田家英,做了药店“抓抓匠” 。
田家英同伴的父亲徐昌文,见田家英聪明过人,勤奋求知,心生助其成才之念,便常约他来家里,给他书读,给他讲当时名作家的故事……田家英后来回忆:是他教育了我,使我开始用从学校学得的知识去读《生活周刊》和鲁迅、郭沫若的文章 。这样我虽然没有得到正规的发展,却强烈地爱上了新文学 。
有作家梦的田家英虽然在药店当学徒,但是在徐昌文的引领下,即使学习生活条件极差,也坚持不懈地刻苦读书 。他住在药店的阁楼上,阁楼实为堆放药材的库房 。田家英的床是铺在干枝枯叶上的一块木板,被薄褥单;一张三角桌、一个矮凳,是卧室里的全部设备 。由于干枯的中草药易诱发火灾,哥哥嫂嫂不准田家英掌灯上楼,不允许其带火柴在身 。为了读书,田家英在临街木板壁上挖了个小窗口,让昏黄的街灯灯光透进来,借着一线灯光,展读深夜 。由于街灯昏暗,透进小窗口的光线很微弱,看书时必须紧靠窗口,两眼紧盯书本,眼睛十分疲劳 。冬夜,脚腿僵硬,浑身瑟瑟 。可是,田家英从未中断夜读 。后来,田家英找来旧煤油桶子,把开有小孔的煤油桶横放床头,里面点盏煤油灯,这样可以躺下看书了,不但解决了冬天受冻问题,而且解决了夜间点灯读书可能诱发火灾的问题 。
在做学徒的两年中,田家英读了大量的古典小说 。《东周列国志》、《三国志》和《三国演义》、《水浒传》、《红楼梦》……一套《资治通鉴》是田家英13岁那年读完的 。因为缺钱,田家英最爱买价格便宜的活页文选,在“活页”上他学到不少中国著名的古诗文 。
向 往
经过大量阅读和自修,田家英有了一定的文学基础,正如他自述:“能当一名作家多好啊,我曾这样鼓励自己,开始了冒险的尝试 。1934年,我的文章在一些刊物上发表了,我开始变成领取稿金为生的文乞 。”他最早的文章发表在什么刊物上?不得而知,有幸的是1936年至1937年11月见诸报刊的文章大部被保留了下来,成为今天人们了解田家英那个时期心路历程最宝贵的历史材料 。
1936年3月12日《华西日报》载田家英题为《春》的散文,田家英在字里行间流露着心灵深处饱尝的世态炎凉 。文中这样写道:
“是春天了,我应当呼吸一口春日之温暖 。然而,春阳于我不是太淡漠了么?”
“我没有快乐,我是用自己的眼泪给自己灌溉 。忧郁的孩子,你是苦难和煎熬?是的,我是夜之子,在困难和煎熬里,在血和唾液里,在恐怖和黑暗里,我成长起来 。”
田家英不断地写,用笔诉说着自己对生活、对人生的感受 。《灯》、《路》、《街》、《帘》、《井》……脍炙人口的文章频频见诸报端:“春风用花丰润了平原,编织成美丽的艳色,在天和地之间”,“路是人走出来的,自己走出的路才是路”……
文章陆续见报,“田家英”的名字渐渐被读者注意、熟悉与接受 。读者称赞田家英的文章流畅简洁,如行云流水,思想活跃有见地,意境新颖开拓,发人深省,催人奋发 。可是,有谁知道作者还是个十三四岁的少年,谁知道“田家英”就是拐枣树街药店的学徒曾正昌!
1936年初,田家英毅然与阻碍他读书、进步的哥嫂脱离经济关系,靠向报刊撰稿获取低微稿酬谋生 。这年,自修完成小学课程的田家英考取成都县立一中,回到校园的他多么高兴啊!他非常珍惜学习生活,以更加刻苦和勤奋的风貌给同学们留下深刻印象:早上一碗锅巴稀饭,两三片咸萝卜;中午一个小饼或干脆不吃,一头扎进图书馆 。田家英当年的同学回忆,县立一中有个图书馆,取名“墨地” 。每天12点至18点开放,那里是田家英常去的地方,一去就是一下午 。馆藏一套《万有文库》 。田家英选读了《三剑客》、《茶花女》、《战争与和平》等名著 。图书馆管理员陈先生戏称田家英是个小书迷、书疯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