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名人少年壮志的故事( 二 )


憧憬走文学路的田家英,受到成都抗日救亡热潮的熏染和抗日风潮的撞击 。1936年下半年,田家英加入共产党领导的进步团体??中华民族解放先锋队和“海燕社” 。在进步青年组织中,田家英开始接触马克思列宁主义 。《大众哲学》、《从一个人看一个新世界》、《共产党宣言》等讲述的新鲜道理、新的世界,使田家英眼界豁然开朗 。他经过阅读和结合现实思索,明白了要建立平等、富裕、幸福的社会,只有走《共产党宣言》指引的路 。到延安去,做一名共产党人,成为田家英的向往 。
文学创作的激情使田家英异常兴奋,他不满足仅在报刊发表文章,串联几个志同道合的朋友一毛、两毛地凑钱,创办以发表诗歌、散文、报告文学等为主的文学刊物??《激光》 。田家英在创刊号上发表散文《怀念》、《手》 。他在文章中说:“自己生活在泥泞里,我在不断挣扎着”,“有两只黑手,一只紧紧掐着我的喉咙,另一只蒙着我的眼睛 。不让我看到光明,斗争再次失败了 。我要贮蓄我的生命力,准备做第三次斗争 。”文章和刊物强烈地表现了那个时代的青年追求光明的渴望和对黑暗的控诉,创刊号居然卖出200多份 。人们看到田家英等一批文学青年活跃在文坛上,为《激光》喝彩!
西安事变后,较为封闭的成都县立一中校风为之一转,鲁迅、茅盾、巴金、叶圣陶、朱自清等人的作品在校园里辗转传阅,田家英如饥似渴地阅读着 。巴金的《家》、《春》、《秋》、《雷》、《电》,对田家英的影响最深 。田家英在题为《巴金的〈家〉》的读后感中写道:我读了《家》,“呈现在我眼前的是一些青年的愤,是青年的奋力拼扎,想突破这狭的笼,飞向阔的天边去”,“所以我爱觉慧,他勇敢地走着一条光明的路”(《华西日报》1937年8月3日) 。
圆 梦
1937年卢沟桥事变后,因参加抗日救亡活动,田家英被学校开除了 。已决心追随共产党的田家英,常和曾彦修、赵石英、何郝炬等聚会于少城公园商量去延安的事 。赵石英是田家英在县立一中的同学和最要好的朋友,赵石英的父亲赵世珏家住西御西街113号,这里是田家英、赵石英等进步青年聚会的又一场所 。当时职业革命家赵世兰也在成都 。赵世兰常到赵世珏家并认识了年轻聪颖、爱说爱笑、充满理想和激情的田家英 。她把延安出版的《解放》杂志、《列宁主义概论》等给田家英阅读,给他讲中国革命的道理 。当田家英向赵世兰表达决心投奔延安的志向后,赵世兰等革命者联名给八路军驻武汉办事处和在延安的李富春、王若飞写信,向他们中肯地推荐田家英等 。
田家英在离开成都前,写下了在成都的最后一篇文章:《去路》 。田家英在文章中说:我的话是从心底里说出来的,我感到我的全个心都在说话了,是的,我应当走了 。为了自由,为了友人,为了自己,我应当把声音变成行动,是我应当交出一切的时候了,甚至交出我的生命……这是他投身革命的自白,是他向在成都的友人们告别 。
决心奔赴延安投身革命的田家英、赵石英等,终于在1937年11月踏上北去的征途 。经重庆、武汉、郑州、西安,行程7000多华里,克服重重困难到达延安,实现了投身革命的梦想 。
责编/文波
------------------------
冯如
冯如,男,原名冯九如 。汉族,广东恩平人 。生于一个贫农家庭 。他从小喜欢制作风筝和车等玩具 。对神话故事尤其是飞天故事,更是满心向往 。12岁随父漂洋过海到美国谋生 。他目睹美国先进工艺,认为国家富强必须依靠工艺的发达,改变中国贫穷落后面貌非学习机械、发展工艺不可 。他在研制出一些机械的基础上投入了飞机制造 。在第一次制造的飞机试飞不成功后,第二次制造并试飞获得成功,受到孙中山先生和旅美华侨的赞许,同时获得美国国际航空学会颁发的甲等飞行员证书,大长了中国人的志气 。另有冯如同名图书等 。
少年壮志
提起飞机的发明者和制造者,许多人都知道美国的莱特兄弟 。为了纪念这两位伟大的科学家,美国政府将最大的空军基地命名为“莱特基地”,并在他们的家乡俄亥俄州的德顿附近修建了一座著名的“莱特大学” 。殊不知,一位与莱特兄弟生活在同一个时代的中国留学生,在美利坚的大地上,完全依靠自己的聪明才智,设计、制造和驾驶了中国历史上的第一架飞机,他就是冯如 。他的成功仅比莱特兄弟晚5年 。1883年冯如出生于广东省恩平县牛江渡区杏圃村,距广州约200多公里 。当时的中国正遭西方列强的凌辱,中国的劳苦大众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水深火热中艰苦度日 。冯如的父亲冯业伦是一个朴实憨厚的庄稼人,靠耕耘一小块土地养家糊口 。冯如自小聪明伶俐,父亲送他到乡村小学念书,由于他成绩出众,深受老师的喜爱 。他从小热爱手工,经常用泥土、木棍等物制造成一些小车、小工具等模型,特别是他用火柴盒做成的“小轮<”给小伙伴们留下深刻的印象 。左邻右舍都夸他将来一定是一个很有出息的孩子 。就在这时,厄运向他的家庭袭来,由于无钱求医,冯如的四个哥哥相继病逝,小冯如也因家中无钱,只好中途辍学,帮助父亲务农 。冯如12岁那年,在美国旧金山做小生意的舅舅回家省亲,见冯如一家生活困苦,想把冯如带到美国去谋生 。冯如的父母得知这个消息后,极力反对 。他的母亲擦着眼泪说:“眼下我只有你这么一个孩子,怎么能忍心让你离开我呢?”父母的心思冯如是明白的,但是,他常听人说,大洋彼岸的美国科学进步,有许多在中国见不到的新奇物 。冯如的求知欲很强,下决心要到国外开开眼界,将来干一番事业 。所以,他恳求父母说:“古人说‘大丈夫四海为家’,我不愿意终生守候在家里,我愿意出去学门手艺,将来孝敬父母 。”在他一再的请求下,父母终于同意了他赴美的要求 。1894年,冯如踏上了通往美国的航程,不久即到达美国的西部城市旧金山,开始了新的生活 。那一年,他只有12岁 。旧金山是一座美丽的城市,也是美国西部重要的金融中心和贸易港口 。它人口众多,工业发达,工厂星罗棋布,高耸的烟囱比比皆是 。冯如见到这一切,逐渐明白了,为什么西方国家欺辱我们,原来它们工业发达,用机器生产使国家发达起来 。如果我们也借助机器,使中国富强,岂不可以改变中国的贫穷落后的面貌?于是,他下决心学习技术,用科技救中国 。6年以后,冯如转往纽约,在那里攻读机器制造专业 。他学习非常刻苦,为探讨一个问题,经常研究到深夜 。尽管生活紧迫,他为了更多地了解西方科技发展的状况,经常把节省下来的食宿费用购买报纸书刊 。为了交纳学费,冯如还要利用课余的时间去打工 。尽管如此,冯如的学习成绩仍然在班上名列前茅 。学校见冯如学习如此刻苦,再加上成绩出众,决定免去他的学费 。5年过去了,冯如果然具备了广博的机械制造知识,他通晓36种机器,还发明制造出了抽水机和打桩机,他设计制造的无线电收发报机由于性能良好深受用户的欢迎 。冯如当时已成为一位小有名气的机器制造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