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礼作乐|周公制礼作乐已刻不容缓( 五 )


周公之伟大,正在此:将国和家合二为一 。顶层设计完成后,周公开始知行合一,那就是“制礼作乐” 。
“礼”既是国家、社会制度,也是个人的行为规范 。有了“礼”,人们的行为才能有所遵循,社会秩序才能步入正常轨道 。你很难想象,如果一个国家没有法律,将会是什么样,仅仅是在繁华的大街上没有红绿灯,也是不可想象的 。
周公“制礼”的目的就是要秩序化,让父子、兄弟、夫妇、上下、尊卑、贵贱都按其标准行事,这个标准就是各种礼仪 。周礼特别烦琐,仅吃饭一项的各种礼仪,就能把人累死,但其背后都有深意 。比如酒礼,周公深知人性,酒是人人都喜爱的,不能禁止,那就搞点礼仪,每献酒一次,宾主之间有许多礼节,要相互拜一百次之后,一杯酒才能喝掉 。所以,有人喝一晚上,也不会醉,自然就不会酗酒闹事 。
至于“乐”,是配合各种“礼”的音乐和舞蹈 。这是周公的聪明之处,“礼”太过烦琐,会让人疲惫,所以用音乐和舞蹈来中和,这样,在愉悦的氛围(乐)中,就执行了“礼” 。中国后来的士大夫阶层,寒窗苦读之余要搞点琴棋书画,就是正经事(礼)和休闲(乐)的最佳结合,也是政治人生和艺术人生的二合一 。所以,中国古代的官员,都是艺术家,不是他们刻意想学艺术,而是在读书之余追寻一种消遣,结果把自己消遣成了艺术家 。
礼乐最大的功用是维持秩序,中国人一直讲究秩序,上下尊卑,永不可侵犯,另外的功用则是陶冶人的气质,去除生活中粗野放纵的行为,让人的精神得到升华,从而影响行为 。中国人对一个人最高的评价就是“文质彬彬” 。这种人,只能靠礼乐锻造出来 。
周王朝开创了“礼乐治天下”的中华特色,而教育就是实现这个特色的唯一手段,周代开始设置学校,“国学”是大学,教人自我管理,科目是礼、乐、射、御、书、数;“乡学”是小学,教人洒扫应对、尊老爱幼 。但学生都是贵族子弟,平民和奴隶没有学习的权利 。几百年后,这种情况被中国第一圣人孔子改变 。
中华被称为“礼仪之邦”,正是周公的功劳 。后人把他和尧、舜、周文王、周武王并称,也正是因为他给中华民族注入了礼仪、秩序的灵魂 。也有人说,周公的功绩远在尧、舜、周文王、周武王之上 。
制礼作乐|周公制礼作乐已刻不容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