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国的古文( 二 )


道德伦理,天地人物;其中大美,自由自在 。
温文尔雅,恭敬有礼;威严自重,辟邪怀正 。
飘逸逍遥,不滞于物;清净无为,而民自化 。
持戒守善,大德自得;自度度人,善化万民 。
仁人志士,自古常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
浩气长存,丹心不朽;史书史记,民自缅怀 。
中华文明,生生不息;中华文化,复兴在即 。
科学兴国,创新日新;国学立国,一兴百兴 。
众人拾柴,栽树掘井;功在当代,利在千秋 。
短篇古文《道德经》第八章
上善若水 。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 。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动,善时 。夫唯不争,故无尤 。
[译文]
最善的人好像水一样 。水善于滋润万物而不与万物相争,停留在众人都不喜欢的地方,所以最接近于“道” 。最善的人,居处最善于选择地方,心胸善于保持沉静而深不可测,待人善于真诚、友爱和无私,说话善于格守信用,为政善于精简处理,能把国家治理好,处事能够善于发挥所长,行动善于把握时机 。最善的人所作所为正因为有不争的美德,所以没有过失,也就没有怨咎 。
很喜欢的一段话!!!!!
十篇短篇古文1、
原文:晋文王称阮嗣宗至慎,每与之言,言皆玄远,未尝臧否人物 。
翻译:晋文王称赞阮嗣宗是最谨慎的,每逢和他谈话,他的言辞都很奥妙深远,未曾评论过别人的短长 。
2、
原文:王戎云:“与嵇康居二十年,未尝见其喜愠之色 。”
翻译:王戎说:“和嵇康相处二十年,未曾看见过他有喜怒的表情 。”
3、
原文:管宁、华歆共园中锄菜,见地有片金,管挥锄与瓦石不异,华捉而掷去之 。又尝同席读书,有乘轩冕过门者,宁读如故,歆废书出看 。宁割席分坐,曰:「子非吾友也 。」
翻译:管宁之所以要与他的好友华歆「割席」绝交,不是因为有甚么大的政治矛盾或观点歧异,而仅仅是因为「恰同学少年」结伴读书时的两个细微末节引起的「分歧」 。一是在园中锄地时,他俩同时发现「地有片金」,管宁看都不看,视为瓦石,而华歆却拾起察看之后才甩掉 。这被管宁视之为见利而动心,非君子之举 。二是门外有官员的轿舆前呼后拥而过,管宁读书如故,华歆却忍不住放下书本跑出去看了一下热闹 。这被管宁视之为「心慕官绅」,亦非君子之举 。于是,管宁毅然对华歆说:「看来你不是我的朋友」,并割断坐席,与之断了交情 。
4、
原文:李元礼风格秀整,高自标持,欲以天下名教是非为己任 。后进之士,有升其堂者,皆以为登龙门 。
翻译:李元礼风度出众,品性端庄,自视甚高,他要把在全国推行儒家礼教、辨明是非看成自己的责任 。后辈读书人有能得到他教诲的,都自以为登上了龙门 。
5、
原文:陈元方子长文,有英才,与季方子孝先,各论其父功德,争之不能决 。咨于太丘,太丘曰:「元方难为兄,季方难为弟 。」
翻译:陈元方的儿子长文,有卓越的才能,同陈季方的儿子孝先,各自夸耀自己父亲的功业德行,争议相持不下,无法决断,而去询问陈太丘 。太丘说:“论学识品行,元方季方各有所长,互为兄长,难以分出高下优劣啊!”
6、
原文:王戎七岁,尝与诸小儿游 。看道边李树多子,折枝,诸儿竞走取之,唯戎不动 。人问之,答曰:“树在道旁而多子,此必苦李 。”取之,信然 。
翻译:王戎七岁的时候,和小朋友们一道玩耍,看见路边有株李树,结了很多李子,枝条都被压断了 。那些小朋友都争先恐后地跑去摘 。只有王戎没有动 。有人问他为什么不去摘李子,王戎回答说:“这树长在大路边上,还有这么多李子,这一定是苦李子 。”摘来一尝,果然是这样 。
7、
原文:王仲宣好驴鸣 。既葬,文帝临其丧,顾与同游曰:“王好驴鸣,可各作一声以送之 。”赴客皆一作驴鸣 。
翻译:王仲宣就是王粲,建安七子之一,文帝就是魏文帝曹丕 。曹丕和弟弟曹植当时都很欣赏王粲,知道王粲生前喜欢听驴叫,于是在他死后让参加丧事的人各学一声来为王粲送行 。
8、
原文:
魏武将见匈奴使,自以形陋,不足雄远国 。使崔季珪代,帝自捉刀立床头 。既毕,令间谍问曰:“魏王何如?”匈奴使答曰:“魏王雅望非常,然床头捉刀人,此乃英雄也 。”魏武闻之,追杀此使 。
翻译:这个说的是曹操的故事 。曹操觉得自己样貌不佳,镇不住外国使臣,于是就让手下的崔季珪代替自己接见,自己在一旁捉刀而立 。没想到来使很有眼力,一望便知“魏王”边上的捉刀人才是真英雄 。曹操知道了,二话没说,派人追去把来使杀了——看来他虽然惜才,嫉恨聪明人也是有传统的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