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有好一些的诗词并且带有解析的啊谢谢了( 五 )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 。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参差荇菜,左右流之 。窈窕淑女,寤寐求之 。求之不得,寤寐思服 。悠哉悠哉,辗转反侧 。参差荇菜,左右采之 。窈窕淑女,琴瑟友之 。参差荇菜,左右芼之 。窈窕淑女,钟鼓乐之 。
★本诗写了一个男子对女子的思念和追求过程,写求之不得的焦虑和求而得之的喜悦,表现了爱情追求中的苦与乐 。
★诗的第一章(第一节),先用起兴开篇,“关关雎鸠,在河之洲” 。那在水中的陆地上“关关”鸣叫的水鸟,情谊深挚,互相唱和的样子,与君子、淑女和乐恭敬地相处非常相似,写水鸟是为了引起读者的相关联想,酝酿气氛 。接着就进入了正题,提出文静美丽的姑娘才是小伙子的理想配偶 。
★第二章(第二节),写小伙子追求心上人而未得的忧思 。还是以“兴”写起,长短不齐的荇菜,就应当想尽办法在船的左右两边采择,“窈窕淑女”,就应当醒着梦着都念念不忘、执着追求 。追求不到,小伙子非常忧虑,日夜思念她,辗转反侧,难以入眠 。把一个深受相思之苦折磨而不能自已的人,写得非常传神 。
★第三章(第三节和第四节),写小伙子因苦恼而成梦,在幻想中得到了心上人,亲近她,爱慕她,为她弹琴鼓瑟,敲钟打鼓,取悦于她,欢喜之情溢于言表 。
★这首诗在艺术手法上主要表现为“兴”和“重章叠句” 。在情感特质上主要体现为以礼节情 。小伙子虽然非常爱慕“淑女”,但是他没有让这种爱泛滥;虽然追求不到心上人而异常痛苦,但是他又能够自我排解这种痛苦,使情感始终没有超越伦理的制约 。
★本诗围绕一个求字,写一个男子对美好女子的爱慕追求
★诗中思念情人使人历历在目的一个细节是辗转反侧,通过反复写男子对爱情的执着追求且细心呵护的短语是:采之、芼之、友之、乐之 。
★艺术特色:主要表现手法是兴,寄托深远,能产生言之已尽而意有余的效果 。另外还采用一些双声叠韵的连绵词,增强了诗歌音调的和谐美,保持了古代诗歌淳朴自然的风格 。
★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共305篇,分为风、雅、颂三个部分 。写法有赋、比、兴的区别 。“风、雅、颂、赋、比、兴”被称为《诗经》的“六义” 。
2.《蒹葭》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 。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溯洄从之,道阻且长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
蒹葭萋萋,白露未日希,所谓伊人,在水之湄 。溯洄从之,道阻且跻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 。
蒹葭采采,白露末已,所谓伊人,在水之涘 。溯洄从之,道阻且右 。溯游从之 。宛在水中沚 。
★《蒹葭》是《诗经》中表现“朦胧美”的名篇 。可能是写一个男子倾心于一个女性,表现可望而不可即的心情 。这首诗和《关雎》都可以看作爱情诗 。
★《关雎》一诗着重于“叙事”,我们从诗中可以清晰地看到小伙子从爱上“窈窕淑女”后追求她,追求不到又在幻想中得到她这样一条线索 。
★《蒹葭》中却没有明确的故事,第一章就写到主人公隔水远望,伊人正姗姗而来,且行且望,望穿秋水,苦苦追寻,伊人仿佛就在不远处的水中陆地上,若即若离 。第二章、第三章是第一章的反复咏叹,突出追寻之路的艰险与漫长,渲染主人公感情的绵长持久,表现出主人公不能够走近“伊人”又永远点亮希望的情感状态 。与《关雎》相比,《蒹葭》的情感韵味更浓郁 。
★在艺术手法上,《蒹葭》比《关雎》“兴”的特点更加突出 。“蒹葭”“水”和“伊人”的形象交相辉映,浑然一体,用作起兴的事物与所要描绘的对象形成一个完整的艺术世界 。开头写秋天水边芦苇丛生的景象,这正是“托象以明义”,具有“起情”的作用 。因为芦苇丛生,又在天光水色的映照之下,必然会呈现出一种迷茫的境界,这就从一个侧面显示了诗的主人公心中的那个“朦胧的爱”的境界 。写主人公的形象,则着力写他的远望 。一开始,他若有所思地站在水边,向对岸望去,看到他所爱慕的那个姑娘正向水边走来,心里很高兴;可不久,芦苇挡住了他的视线,看不到她了 。他以为那姑娘正向上游走去,也就沿着河岸向上走;走了长长的一段艰难而又曲折的路,却依旧是什么也没有看见 。他不灰心,又折回来去追寻她,最后终于看到她正站在河中的一个小洲上;这时他内心便充满了喜悦 。十分明显,主人公跟那姑娘并无交往,甚至还不知道她的名字,但只要能够远远地望见她,便感到心满意足 。这种爱是“朦胧”的,它的动人之处也正在于“朦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