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有好一些的诗词并且带有解析的啊谢谢了( 六 )


★诗中为爱情设置了一个特定环境:蒹葭、白露、道阻水中,来表现主人公对爱的纯洁与执着 。
★全诗反复铺排描写,渲染扑朔迷离的寻爱历程,极富含蓄美、意境美、回环美、音乐美 。
3.《观沧海》曹操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
⑴曹操(155—220),字孟德,沛国谯郡(现在安徽亳州)人 。东汉末政治家、军事家、诗人 。
⑵《观沧海》是一首写景抒情诗 。诗人勾画了大海吞吐日月、包蕴万千的壮丽景象,表现了开阔的胸襟,抒发了统一中国建功立业的抱负 。
⑶“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是古诗文中“互文见义” 。即文字上只交待一方,而意义彼此互见 。句中不但说:“日月之行”,也说“星汉之行”;不但说“星汉灿烂”,也说“日月灿烂” 。合起来说,“日月星汉之运行与灿烂,均若出于沧海之中” 。又如《西江月》“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应理解为“鹊惊蝉鸣都出现于半夜明月清风的境界之中” 。
⑷全诗写了三层意思 。
第一层(1-2句):交代观海的地点,直陈其事,非常质朴,“观”字领全篇,是诗的线索,以下十句写登山观海所见 。
第二层(3-8句):描写海水和山岛 。从大处落墨,从全景写起,着力渲染大海那种苍茫动荡的气势 。一个“何”字,一个叠词“澹澹”,表达了惊讶、赞美的感情 。脚下山岛耸立海心,又给人一种坚定倔强的感觉 。意思是:茫茫的大海上碧波万顷,一望无垠,只有脚下的山岛高高地耸立在海心 。这一层全是写实景 。是作衬托用 。
海水荡漾,是动态;山岛耸立,是静态,动静相互映衬,显示了大海的辽阔和威严;再写草木,仍然是静态,“树木丛生,百草丰茂”接着山岛写草木,充满了欣欣向荣的景象,把大海点染得生机勃发 。次及“洪波”,又回到动态,静动相配,展现了大海波澜壮阔的气势,“涌”字用得尤其出色 。从描写中,我们不仅看到了大海波涌连天的形态,而且仿佛听到了惊涛拍岸的声音 。
第三层(9-10句):借助奇特的想像来表现大海吞吐日月星辰的气概 。是虚景,即诗人的主观感受,从两个“若”字可以看出 。这四句是全诗的高潮,诗人创造出这样一个开阔、宏大的意境,也最能表达自己博大的胸襟 。
大海的形象正是诗人形象的化身 。
此诗前一部分写大海景象,视野广阔,也能见出诗人胸怀之博大,但跟后一部分比,气象则略逊一筹 。“日月之行”四句写大海,全用虚写,却表现了大海有包容天地的气概,更显示了诗人的博大胸怀 。
★最后两句是附文,是为和乐而加,与诗的内容无关 。
⑸基调:苍凉慷慨,历来被视为“建安风骨”的代表作 。
⑹“诗言志”《观沧海》是借景抒情,这种感情在诗中没有直接表露,而是蕴藏在对景物的描写当中 。全诗意境开阔,气势雄浑,字里行间洋溢着饱满的激情 。写景的十句中,前六句写的是实景,后四句写的是虚景,实景给人身临其境之感,虚景以其新奇激发读者的想像,诗人以沧海自比,表现出宽广的胸怀和豪迈的气概 。

4.《饮 酒》陶潜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
⑴《饮酒》是五言古诗,为酒后即兴之作,大多直抒胸臆,挥洒真情,实际上是借“饮酒”的题目,写对世事人生的感慨 。这首,写他在农村里悠然自得的隐居生活,通过对眼前景物的叙写,说明“心远地自偏”的哲理,表达了作者从自然景物中寻找到乐趣的恬适心情和丰富的精神生活 。
1—4句为第一层,诗人从居住的草庐写起,反思归田后自己的生活状况 。是说作者虽然生活在人来人往的环境里,却听不到车马的喧闹声,如何能做到这样呢?第三四句的自问自答揭开了谜底 。“问君何能尔”一句转换叙事角度,将抒情主体客体化,仿佛在以第三者的好奇心下去,颇富情趣 。“心远地自偏”一句,以极为精练的语言,做出了回答:因为心情闲适,心志高远,所以居所也显得偏僻安静 。“心远地自偏”,实际上是道出了感觉与处境之间的辩证关系:隐居更主要是一种精神上的自由境界,而不在于居所是否荒远 。
作者刚从官场中退隐,一种脱离污浊的由衷之喜溢于言表,他为自己的正确选择而自我欣慰,其心情当然是舒畅愉快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