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有好一些的诗词并且带有解析的啊谢谢了( 七 )


5—10句为第二层,说明欣赏美丽的自然景物,能获得无限的意趣 。
“采菊东篱下”以下六句为第二层次,具体描写自己欣赏自然景物的悠然心境或心态 。承接“心远地自偏”而写下来 。是说对美好的自然景物的欣赏,能获得无限的意趣 。
自己在东篱下采菊,不经意间看见了南山 。不经意,即“悠然”,就好像自己的心早已和山融为一体了 。能达到这种境界,正是心灵自由而平静的美好结局 。在这样的心态中,山中的落日,回巢的飞鸟,都显得那么美妙,那么富有人情,都能让人忘记周围的一切,让人体会到生活的真谛 。但世界上最美好的东西往往是无法用语言表达的,只能用心灵去感受它,因而作者只好“忘言”了 。当然“忘言”并非无言,一切已经尽在不言中了 。
⑵这首诗的思想内容关键在“心远”二字,它表明一切自然乐趣都是由于自己的心灵超脱世俗才能感受到的 。
⑶全诗语言平淡,不加雕饰,似乎无意为诗,毫不费力,而诗情自然流出,韵味隽永 。
⑷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此情此境中的田园生活含有人生的真正意义,想辨别出来,却忘了该用怎样的语言来表达了 。实际上,作者的真正意思是:这其中含有生活的真意,又何必去辨别、去用语言表达呢?
⑸写诗人悠闲自得的一句是: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⑹既生活在人来人往的环境中,为何“而无车马喧”呢?
这里的“车马喧”并非指平时老百姓来来往往干活的车马发出的喧闹声,而应指“上层人士之间的交往”,“而无车马喧”意指作者疏远了奔逐于俗世的车马客,看淡了权力、地位、财富、荣誉之类了 。
⑺“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怎么理解?写出了作者怎样的心情?如果把“见”改成“望”好不好?为什么?
在东边的篱笆下,诗人在采撷菊花,正在专心聚志悠闲地采,偶一抬头,无意间望见了悠远的南山 。这两句是千古名句,刻画了诗人自己悠闲自得的形象 。
“采菊”这一动作不是一般的动作,它包含着诗人超脱尘世,热爱自然的情趣 。采菊,实际上是自我高洁的表现 。写出了诗人那种恬淡、闲适、对生活无所求的心情 。
改成“望”不好,“见”表现出诗人看到山不是有意为之,是无意中看见,把人与物融为一体;而“看”或“望”是有意远观,使人和物拉开了一段距离 。用“见”追求的是一种不用意而境与意融汇的完美的境界 。符合作者“悠然”的情趣,用“望”就缺乏“悠然”之情味了 。
这种写法,古诗中常见,有些明明是作者自己看到的,却偏偏写成是景物自己撞上来的,变有意为无意,化有我为无我,例如王安石的《书湖阴先生壁》“一水护田将绿绕,两山排闼送青来”句,诗人用拟人的手法,将“一水”、“两山”写成富有人情的亲切形象 。弯弯的河流环绕着葱绿的农田,正象母亲用双手护着孩子一样 。着一“护”字,“绕”字也显得那么多情 。门前的青山见到庭院这么美丽,主人这样爱美,也争相前来为主人的庭院增色添彩,顾不得敲门就推门而入,奉献上自己的一片青翠,这也是一个典型的例子,隐主观,显客观,极力忘我 。
⑻“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这两句有何深刻意义?跟前两句的人物描写有何关系?
诗句的表面意思是:太阳下山时,山色十分美丽,成群的飞鸟结伴而还,这两句是景物描写 。
这两句诗的深刻含义是:鸟飞倦了,也知还家,可有些人呢?为什么还要奔波于龌龊的官场之中,不肯接受这种美好的归宿呢?不思返归这优美宁静的大自然的怀抱呢?“相与”指“成群”,这时我们隐隐可知诗人不光在勉励自己“还”,还在规劝其他人,不妨也“还”吧,我们仿佛又一次听到诗人在呼吁:“归去来兮,田园荒芜胡不归”?
这两句虽是写景,实是抒情悟理,与上两句写人是紧密相关的,首先是悟理——飞鸟尚知还,人亦更知还,用飞鸟相与还的现象类比出人应“归真返朴” 。而这个“理”,正好为两句的“悠然”的行为提供了哲理基础 。由此可见,这几句写人写景,水乳交融,互为表里 。
⑼如何理解“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这两句的诗意?
这是一对富有哲理性的名句,从字面来看这两句说的是这里边有人生的真义,想辨别出来,却忘了怎样用语言表达 。“忘言”通俗地说,就是不知道用什么语言来表达,只可意会,不可言传 。这里强调一个“真”字,指出辞官归隐乃是人生的真谛 。其实诗人的真正意思是说:这其中含有生活的真意,又何必去辨别、去用语言表达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