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写解读古诗词中的杜鹃意象

杜鹃鸟,又名杜宇、望帝、子规、布谷,古代神话中,蜀王杜宇(即望帝)因被迫让位给他的臣子,自己隐居山林,死后化魂为杜鹃 。于是古诗中的杜鹃成为凄凉哀伤的象征,常与悲苦联系在一起 。
因叫声似“不如归去”,常借以表现怀念故乡情感、抒写离愁别恨;借用杜鹃啼血的意象,表达忧国志士的忠诚、爱国之意;由于杜鹃啼叫的时,春天的花已经落了,诗人也以杜鹃的出现来惋惜百花凋零、春已归去的情况 。
李白《蜀道难》:“又闻子规啼月夜,愁空山”
白居易《琵琶行》:“杜鹃啼雪猿哀鸣 。”杜鹃的悲啼总是能触动诗人的愁情 。
李白《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扬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 。”起句写即目之景 。在萧瑟凄凉的自然景物中寄寓离别伤感之情 。三四句以寄情明月的丰富想象,表达了对友人的无限怀念和深切同情 。
如何解读古诗词中的"杜鹃意象"?

  1. 杜鹃花:表达喜悦之意 。
  2. 杜鹃鸟:即子规,表达思念盼望之意 。
一、杜鹃花
又称山石榴、映山红,系杜鹃花科落叶灌木,落叶灌木 。全世界的杜鹃花约有900种 。中国是杜鹃花分布最多的国家,约有530余种,杜鹃花种类繁多,花色绚丽,花、叶兼美,地栽、盆栽皆宜,是中国十大传统名花之一 。传说杜鹃花是由一种鸟吐血染成的 。
二、杜鹃鸟
杜鹃又叫杜宇、子规、催归 。它总是朝着北方鸣叫,六、七月呜叫声更甚,昼夜不止,发出的声音极其哀切 。所以叫杜鹃啼归 。别名:子规,布谷鸟,常指杜鹃亚科和地鹃亚科的约60种树栖种类 。杜鹃科鸟分布于全球的温带和热带地区,在东半球热带种类尤多 。杜鹃栖息于植被稠密的地方,胆怯,常闻其声而不见其形 。
三、杜鹃鸟传说
春末夏初,当你在风景区内游览时,常常可以听到"布谷、布谷"的叫声,或者叫"早种包谷、早种包谷",或者叫:"不如归去、不如归去 。"还有"快黄快割" 。这种声音清脆、悠扬,非常悦耳动听;当听成"不如归去"时,又感到令人惆怅、忧伤 。山民们都叫它"布谷鸟",实际就是杜鹃 。它是催春鸟,吉祥鸟,因也叫"布谷鸟"与"子规鸟" 。相传它是望帝杜宇死后的化身变的,而杜宇又是历史上的开明皇帝,当他看到鳖相治水有功,百姓安居乐业,便主动让王位给他,他自己不久就去世了 。他死后便化作杜鹃鸟,日夜啼叫,催春降福,所以这种鸟十分逗人喜爱 。
我国自古有"杜鹃啼血"之说,并将它视为为民喋血的望帝的化身 。所以杜甫诗中有"生子百鸟巢,百鸟不敢嗔 。仍为喂其子,礼若奉至尊"之句 。
四、相关诗句
1.《子规》
唐代:吴融
举国繁华委逝川,羽毛飘荡一年年 。
他山叫处花成血,旧苑春来草似烟 。
雨暗不离浓绿树,月斜长吊欲明天 。
湘江日暮声凄切,愁杀行人归去船 。
2.《大德歌·春》
元代:关汉卿
子规啼,不如归,道是春归人未归 。
几日添憔悴,虚飘飘柳絮飞 。
一春鱼雁无消息,则见双燕斗衔泥 。
如何写解读古诗词中的杜鹃意象杜鹃鸟,又名杜宇、望帝、子规、布谷,古代神话中,蜀王杜宇(即望帝)因被迫让位给他的臣子,自己隐居山林,死后化魂为杜鹃 。于是古诗中的杜鹃成为凄凉哀伤的象征,常与悲苦联系在一起 。
因叫声似“不如归去”,常借以表现怀念故乡情感、抒写离愁别恨;借用杜鹃啼血的意象,表达忧国志士的忠诚、爱国之意;由于杜鹃啼叫的时,春天的花已经落了,诗人也以杜鹃的出现来惋惜百花凋零、春已归去的情况 。
李白《蜀道难》:“又闻子规啼月夜,愁空山”
白居易《琵琶行》:“杜鹃啼雪猿哀鸣 。”杜鹃的悲啼总是能触动诗人的愁情 。
李白《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扬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 。”起句写即目之景 。在萧瑟凄凉的自然景物中寄寓离别伤感之情 。三四句以寄情明月的丰富想象,表达了对友人的无限怀念和深切同情 。
为什么杜鹃在诗词中象征哀婉的意象?我们可以看到,这只在诗词中飞来飞去的小鸟,在绝大多数情况下,都是悲悲切切的,这好生奇怪啊,在中国诗词中,被提起过的鸟儿可不在少数,燕子、大雁、鸭子、鸳鸯、鸥鹭、黄莺……可是,它们没有一个,能比杜鹃更凄婉,更哀怨,这究竟是为什么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