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生好词摘抄( 二 )
由于义务教育阶段实际的教育收费不断增加,高中阶段教育和高等教育实行收费,社会弱势群体的教育权利受地不同程度的影响,校园中的“贫困生”群体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之一 。对农村大量出现的流失辍学的调查显示,贫困仍然是使许多任上不起学的第一位的原因 。但与以前不同的是,当前许多地方出现的令农民难以承受的教育负担,是由不规范的乱集资、乱收费造成的 。
在城市化的过程中,全国数千万流动人口及其子女的教育问题,是被忽视的 。
由于大学、中专等非义务教育阶段的教育实行收费,校园中出现了一个不断扩大的贫困生阶层 。据魏新的研究,即使是在前几年每年1千多元学费的条件下,全国普通高校在校生中尚有25%左右的贫困学生 。研究显示,1997年入学学生组对普通高等教育需求的价格弹性为1.095,这意味学费增加10%时,约有11%的学生会因难以负担而放弃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 。
贫困阶层分为城市和农村两种情况,农村的是绝对贫困阶层;城市则是原先的中等收入阶层降下来的失业者、退休者等,心理压力和相对剥夺感更大,社会影响力也更大 。由于升学和进入好学校除了能力竞争之外,越来越依赖家长的社会关系、经济能力,弱势群体往往缺乏选择性,城市不同阶层对入学机会和学校质量差距造成的不公平感受增加 。
一些调查显示,在城市的重点中学,以及高等教育入学机会上,不同阶层、家庭背景存在明显差别 。占人口90%以上的体力劳动者的子女在分数面前人人平等的考试竞争中显然处于不利地位 。北京市招办统计:1990年北京市录取新生17248人,其中干部、军人、职员子女13474人,占78%;工农子女3561人,占21% 。北京市一所重点理工科大学1998年招收的新生,其中出身干部家庭的占27.0%、知识分子占9.4%、职员占3.6%、军人占2.1%,工人占26.4%、农民占 18.7%、其它占12.2% 。名牌大学、重点大学和热门专业,来自干部和知识分子家庭的子女比重越来越高 。即便上大学,贫寒家庭的学生进入军校、师范、农林及一些冷门专业 。在城市的重点中学,干部和知识分子家庭的学生占绝大多数,干部家庭的学生比例远远超过其它阶层 。
不同阶层在学业成功上的差异同样巨大,在各级学校教育中学习失败、辍学留级、中途弃学的,主要是家境贫寒、社会地位较低的阶层的孩子 。
4、女性教育和少数民族教育
近十年来,我国女性教育和少数民族教育在整体上有很大进步,发展的态势也较好,见表二、表三 。1998年与1990年相比,男女童入学率差距由1.28个百分点降至0.14个百分点;民族聚集区与全国平均水平的差距由3.7个百分点降至0.7个百分点 。女性教育的问题集中在农村的贫困边远地区,主要表现为女童教育不足 。1997年,我国仍有1.45亿成人文盲,其中青壮年文盲3775万,70%为女性 。“八五期间”全国扫除文盲2441万,女性仅占41%,比男性低8个百分点 。在城市和高层次的教育中,主要表现为女大学生、女研究生在择业过程中受到的歧视和不公正待遇,涉及用人制度和传统观念的改变,正在成为社会关注的问题 。全国55个少数民族人口占总人口的8.04%(1991年) 。比较而言,少数民族学生在各类学校在校生的比率不低,但发展极不平衡,目前尚未普及初等教育的主要是西部贫困的少数民族自治县 。
二、热点的背景,运作,意义
我国当前出现的种种教育不平等,主要是由其发展中状态决定的:经济落后导致教育的有效供给不足,经济、文化的不平衡发展导致巨大的地区差距、城乡差距和贫富分化,重男轻女的文化传统导致女童教育的薄弱,等等 。这一现实是历史形成的,并将会在我国长期存在,只能通过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逐步加以解决 。
值得重视的,是在这一实际国情中,导致教育不公平的制度性原因 。政府公共政策的不同取向或偏差,往往会加剧现实中的教育不公;同时,相对于缩小历史形成的发展差距而言,通过制度安排和政策调整来增进社会公平,是更为容易实现的 。因而,认识和调整这一制度性因素,应当是我们关注的重点 。这种制度性的不公,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教育资源配置不公、教育政策和规则不公 。
1、育资源配置的失衡
对于历史形成的地区之间、城乡之间的巨大发展差距,教育资源配置的应当体现:一是规则的公平,以不再继续扩大差距;二是在可能的情况下向落后地区倾斜,以主动缩小差距 。建国以来,在计划经济体制的运作中,东西部之间、城乡之间教育资源配置失衡的状况虽有所改变,但改革开放之后,各地的发展差距又拉大了地区之间、城乡之间的差距 。
- 《昨日的世界》读后感摘抄
- 《穿越亚洲腹地(下卷)》读后感摘抄
- 《士兵突击》读后感摘抄
- 天官賜福 二读后感摘抄
- 《山海经》的世界读后感摘抄
- 《三体全集 签章典藏版(套装共3册)》读后感摘抄
- 家读后感摘抄
- 笨办法学Python 3读后感摘抄
- 《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读后感摘抄
- 白桃乌龙读后感摘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