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赏析古诗词(11)


“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这是问答句,先问后答 。这两句跟下面“天下英雄谁敌手?曹刘”两句一样 。
“不尽长江滚滚流”,这句话很好,在说千古兴亡事总在那里变化着,而只有长江滚滚流,永远不变 。另外,这句话是杜甫《登高》诗中的,诗中说:“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辛弃疾用了现成的句子摆在这里,很合适 。“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 。”是问答句,“不尽长江滚滚流”是人家的话;这跟下面“天下英雄谁敌手?曹刘 。”是问答句,“生子当如孙仲谋”又是人家的话对衬起来了,对得很好 。
“天下英雄谁敌手”也隐含着一个典故 。据《三国志·先主传》载,曹操曾经对刘备说:“天下英雄,惟使君与操耳!”(使君,指刘备 。)这里辛弃疾运用原话,再加上孙权,成为三人 。
“年少万兜鍪”,这句话为什么不说一万个士兵,而说万兜鍪呢?这就是以物代人,因为士兵的特征,除了战甲以外,头盔也是特征之一,所以拿头盔当士兵 。这样写非常形象 。
“生子当如孙仲谋”,这句话隐含着很深的意思,就是说今天的朝廷不如当时的东吴,今天的皇帝(指宋高宗、孝宗等)不如孙权 。为什么不直说呢?因为直说了就有生命危险 。我们这样去体会,就知道辛弃疾写这首词的真正用意了 。他对当时朝廷的不满,也就体现了他的爱国主义精神 。他的好些词,都是怀着这种心情写的 。
《太和正音谱》说张养浩的散曲如玉树临风 。而这首怀古小令却体现了他的另一番面目 。
7《山坡羊·骊山怀古》 张养浩
骊山这座见证了众多历史沧桑的名山,历史遗迹甚多,作者登临此山,放眼四顾,感慨丛生,从哪里着笔呢?只有阿房宫最能引领作者、读者的思绪 。可惜的是,它已经被项羽付之一炬,当年的豪华奢侈都不复存在 。呈现在作者面前的只有“萧疏”的“荒草”,“弯曲萦回”的“河水” 。这正好触动了作者感时伤怀的情绪,体验到历史更迭的无情和必然 。朝代更替的“遗恨”,就如眼前烟锁迷离的树林,哪里还找得到“列国”中“周、齐、秦、汉、楚”的影子哟!在历史的长河中,隋、唐在这里的兴衰,也同样被无情的冲淡了 。多少帝王为了天下,征战杀伐,“赢”的如何?“输”的如何?还不“都变做了土”!正如张养浩在同调《北邙山怀古》中所写的“便是君,也唤不应;便是臣,也唤不应 。”都做了“北邙山下尘” 。
这是多么悲凉沉郁的咏叹啊!读这支小曲,作者开阔的历史视野令我折服,雄浑苍莽的博大胸怀令我感佩 。全曲没有艰深的文字,也没有令人生畏的晦涩典故,更没有华词丽句 。就是这些质朴重拙的文字,却吟出了千古不朽的绝唱!“赢,都变做了土;输,都变做了土!”明白如话,却成了发人深思的警句 。
真是名家笔下无俗字啊!今天的为诗者,当学古人这种在质朴中求大巧,在浅显中求深刻的为文工夫 。如果能够这样,或许我们就可以做到“下笔必开新面目”了 。
求古诗词赏析八阵图
功盖三分国,名成八阵图 。
江流石不转,遗恨失吞吴 。
蜀相
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 。
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 。
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 。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
客至
舍南舍北皆春水,但见群鸥日日来 。
花径不曾缘客扫,蓬门今始为君开 。
盘飧市远无兼味,樽酒家贫只旧醅 。
肯与邻翁相对饮,隔篱呼取尽馀杯 。
赠花卿
锦城丝管日纷纷,半入江风半入云 。
此曲只应天上有,人间能有几回闻 。
登高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
贫交行
翻手为云覆手雨,纷纷轻薄何须数 。
君不见管鲍贫时交,此道今人弃如土 。
佳人
绝代有佳人,幽居在空谷 。
自云良家子,零落依草木 。
关中昔丧乱,兄弟遭杀戮 。
官高何足论,不得收骨肉 。
世情恶衰歇,万事随转烛 。
夫婿轻薄儿,新人美如玉 。
合昏尚知时,鸳鸯不独宿 。
但见新人笑,那闻旧人哭 。
在山泉水清,出山泉水浊 。
侍婢卖珠回,牵萝补茅屋 。
摘花不插发,采柏动盈掬 。
天寒翠袖薄,日暮倚修竹 。
求一两百字 关于 古诗词 情景交融 句子的 鉴赏情景交融是古诗词意境创造的形象特征 。王国维说:文学中有二元质焉:曰景曰情,然而,情感的表达是要靠景物来显示的,抒情作品具有一种对画面美的依赖性 。它的艺术形象一方面,具有艾略持所说的:“如画性”是一种生动的直观;另一方面这种形象又是一种情感的载体 。这种"如画性"与情感的载体的有机结合,就是所谓的"情景交融" 。南宋文论家范唏交在《对床夜语》中首先提出这个概念 。他说:"情景交融而莫分也 。"清人王夫之对此论述更为精要,他说:"不能作景语,又何能作情语耶?"这是强调情对景的依赖关系 。又说:"情景虽有在心在物之分,而景生情,情生景,哀乐之融,荣悴之迎,互藏其宅"情景名为二,而实不可离 。神于诗者,妙合无垠 。这是描述情与景的辩证关系和意境中的艺术形象的情景交融的状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