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及赏析( 七 )


最后再说一说做诗歌鉴赏题的一些基本方法,供同学们借鉴使用 。
(一)知人论世,注重背景
“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诗言志”是中国古代诗歌的优良传统 。尽管用作高考鉴赏材料的诗歌对背景材料不会有太多的要求,但对一些中学生必须了解的著名诗人和他所生活的时代则不能不了解 。比如,杜甫是一个爱国忧民的诗人,他在成都草堂居住时正值安史之乱;陆游、辛弃疾生活在南宋,是著名的爱国诗人;王维、孟浩然是著名的唐代田园诗人等 。如果出现一些同学们不了解而在鉴赏时必然涉及的背景资料,就一定会有注释,在阅览时不能忽略 。如杜甫的《春望》:“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如果不了解本诗写于安史之乱,叛军进入长安之后,“国破”“烽火”的含义,“感”什么“时”,“恨”什么“别”都难以落实,对全诗的主旨就更难把握了 。
高中诗歌类鉴赏题 什么叫做诗句之间的联系 用一定的术语说都包括那些联系? 谢谢诗歌鉴赏可分为以下几个层面(为了方便记忆,有些分项并非完全意义上的并列关系):
一.语言层面
王安石称诗歌之语言为"诗家语",就是说诗的用语和其他文体用语不同,在高考的考查中,语言层面我们需要重点分析以下几个方面 。诗歌鉴赏可分为以下几个层面(为了方便记忆,有些分项并非完全意义上的并列关系):
一.语言层面
王安石称诗歌之语言为"诗家语",就是说诗的用语和其他文体用语不同,在高考的考查中,语言层面我们需要重点分析以下几个方面 。
①动词:在鉴赏诗歌时,我们要重点关照动词,特别是具有"多重含义"的动词 。
例1:你记得跨清溪半里桥,旧红板没一条,秋水长天人过少 。冷清清的落照,剩一树柳弯腰 。(《哀江南》孔尚任)
在这里,一个"剩"字引人注目,作者并没有用"留"、"见",其妙处就在"剩"虽与"留"意思相近,但"剩"字一般是被动的,而且有"残存","残余"的意思;另外"剩"字有时间性,给人一种"无可奈何"之感 。"留"则无这么多含义 。"见"只就眼前而言,不能给人以今昔对比的变迁感 。
例2: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
"怨"字明显用了拟人手法,既是曲中之情,又是吹笛人之心 。
例3: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
"溅"、"惊"二字,不仅用字新鲜,而且增添了诗人感时恨别的内心痛苦 。
例4: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 。
"蒸"、"撼"具有夸张色彩 。
例5:雨去花光湿,风归叶影疏 。(《郊兴》王勃)
看这句诗,"湿"言"光","疏"言"影",本身就不寻常,王勃写春雨,雨下的时间短,雨后日出,花上已没有雨水,在日光照耀下更见滋润,所以说"花光湿",这个"湿"字极为确切 。这个"光"字显得花有精神,所以说"光"字有情 。风停了,在日光照耀下,夜影清疏,一个"疏"字,显得日光从叶影透出 。完全按照生活的样子写出,又显得有诗情,用字尽妙于此 。
②修饰语:大部分为形容词,它在诗词鉴赏中也是关注的重点对象 。
例1: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
一个"孤"字,写尽环境之孤苦,由此可达人心 。
例2: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
曰细,脉脉绵绵,写的是自然造化发生之机,最为密切 。
例3:闺中少妇不知愁,春日凝装上翠楼 。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 。(《闺怨》王昌龄)
前两句写少妇经过梳妆打扮之后,兴冲冲地登上翠楼,去赏春景 。这时候,作者用了一个"忽"字,取漫不经心而恰到好处之意 。所遇者??闯入眼帘的柳色,使她想起了当年与丈夫折柳送别的场景,想起了丈夫,不禁伤感 。这是一位满脸稚气的少妇 。一个"忽"字将这种情绪上的变化写得淋漓尽致,而这正是本诗耐人寻味之处 。
③特殊词:在诗文中,有一些词本身与众不同,读者能很快找到它们:
a.叠词:叠词作用不外两种:增强语言的韵律感或是起强调作用 。
杨柳青青江水平,闻郎江上唱歌声 。(《<竹枝词>其一》刘禹锡)
千门万户??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元日》王安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