赞美临澧宋玉的诗词

宋玉,又名子渊,湖北宜城人(也有称归州人的) 。相传他是屈原的学生 。生于公元前二九O年,殁于公元前二二三年,是继屈原之后的浪漫主义楚辞大家 。据《安福县志·外纪·流寓》记载:“周宋玉,归州人,屈原弟子,悯其师忠而放逐,作《九辩》五首,以述其志,又怜师命将落,作《招魂》以复其精神,延其寿命 。与景差、唐勒并称 。客仕楚为大夫 。尝居于邑,有城与庙,及看花山,放舟湖诸迹,后殁葬邑之浴溪河南岸 。”
众所周知,自《诗经》以后,中国的诗歌独盛于楚 。在楚族强盛、楚辞兴起的氛围中,大诗人屈原应运而生,写下了光芒四射的《离骚》、《天问》、《九章》等巨著 。屈原又是一个忧国忧民的失败的政治家,他与楚王同族,与楚政权休戚相关、生死与共 。当他遭谗被贬,政治理想彻底破灭之后,等待他的则必然是怀沙沉江、以身殉国的命运 。
而宋玉只是楚国归州乡下的一介贫士,他儒雅风流,长于词赋,远走京邑,在友人推荐下,好不容易才谋得一个小小的文学侍从位置,以图抒展自己的抱负,想不到遭人嫉妒,不久失职,并被放逐到他的赐地云梦之田,从此便落魄终生 。
宋玉被贬到云梦之田(今临澧一带)时,才30岁左右,因飘泊异乡,生活异常艰辛 。但他意志坚定,性洁志廉,写诗述怀,在看花山上写下了长篇抒情诗《九辩》抒发自己“失职而志不平”和“无衣裘以御冬兮”的志向和身世 。
“大约在他67岁左右时,秦兵攻破楚都,他就在楚国灭亡的兵 荒马乱中无声无息地死去 。对于一个亡国逐臣、落魄文人的死亡和安葬,秦王朝胜利者是根本不屑也无暇过问的 。但宋玉在澧水流域或道水河畔差不多度过了大半生,和当地的人民群众建立了深厚的感情 。看花山麓的老百姓和他的友人、学生们替他举办了简单的丧事 。据说出殡棺木抬到浴溪河南岸山上准备掩埋时,突然风云骤变,大雨倾盆,出殡的人都躲雨去了 。待到雨过天晴,人们发现放置宋玉棺材的地方已经埋起一个大坟堆 。后人为了怀念他,遂立碑、筑城、修庙祭祖 。他住过的地方亦名宋玉城(今又名楚城) 。他经常观花作赋的山,改为看花山,他放舟吟诗的湖,称为放舟湖 。
一代词苑精英,就这样默默无闻地长眠于临澧浴溪河畔 。
二千多年过去了 。
岁月的风霜无情地剥蚀他的残碑断碣,久而久之,连宋玉的“玉”字那一点也模糊难辨,致使当时便有人把宋玉墓误认为宋王墓 。但六朝时期无名氏一首民歌却道出了真情:
年年四月菜花黄,黄花鱼儿朝宋王 。
花开鱼儿来,花谢鱼儿去 。
只道朝宋王,谁道朝宋玉 。
——黄花鱼儿歌
直到晚唐时,在宏文馆作校书郎的澧州籍诗人李群玉游历宋玉墓后才辨明真伪,写下了“雨蚀玉文旁没点,至今错认宋王坟”的诗句 。于是,宋玉墓葬于澧州道水河畔之谜才解开疑团 。也许,当时的士大夫和文人们又对宋玉的墓碑、坟茔进行了一番整理修茸……
此后,宋玉墓又陷人茫茫沉寂之中 。
经过唐、宋、元、明几个朝代 。任千年流光涤荡尽唐宗宋祖的文采风流,消溶尽一切后妃美人的色相,宋玉墓更是埋没于草莽,无人问津了 。
到了清朝咸丰年间,安福巨富蒋光业等以“助军饷”事闻名全国,蒋氏家族得以封官进爵,盛极一时,遂与当时湖南中上层官吏来往密切 。为了便于交酬,附唐风雅,他们掀起了一个纪念屈、宋活动的高潮,并编纂出一部《白雪初唱集》 。安福境内的乡绅由蒋明试等人领头,捐资为宋玉墓培坟竖碑,修建了宋玉庙,并于庙侧建立“九辩书院”以激励后学,贡生辛登岸写有《九辩书院记》以记其事 。一时,澧州一带不少官吏、文人学土写诗抒怀,后来 。这些诗文大都收入《安福县志·艺文》中 。
宋玉在生穷困潦倒,死后也是冷落萧条 。但他却给中国文坛留下了精典之作,其功劳在中国文学史上是不可磨灭的 。
据《汉书》(卷三十艺文志诗赋略)所载,宋玉留传于世的赋,现存14篇:《九辩》、《招魂》(见王逸《楚辞章句》)、《风赋》、《高唐赋》、《神女赋》、《登徒子好色赋》、《对楚王问》(见肖统《昭明文选》)、《笛赋》、《大言赋》、《小言赋》、《讽赋》、《钓赋》、《舞赋》(见无名氏《古文苑》、《高唐对》(见严可均《全上古三代文》)
《九辩》是宋玉身世的自述 。现节录如下:
“坎廪兮贫士失职而志不平,廓落兮羁旅而无友生……时竟变而过中兮,蹇俺留而无成……君之心兮与余异……逢此世之狂攘……君之门以九重,猛犬狺狺而迎吠兮……何时俗之工巧兮,背绳墨而改错,却骐骥而不乘兮,策驽骀而取道……圆凿而方枘兮,吾因知其锄吾而难入……今之相者兮举肥,骐骥伏匿而不见兮……独耿介而不随兮……外浊世而显柴兮,非余心之所乐,与其无义而有名兮……宁处穷而守高……愿托志乎素餐……窃不自料而愿忠兮,或黔点而污之……既骄美而伐武兮,负左右之耿介……众接跌而日进兮,美超远而逾迈……农夫辍耕而容与兮,恐田野之芜秽,事绵绵而多私兮,窃悼后之危败……卒壅蔽此浮云兮……下暗淡而无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