富有哲理的古诗( 七 )


【题目】蚁 (唐 元稹)
【诗词原文】时术功虽细,年深祸亦成 。功穿漏江海,蚕食困蛟鲸 。敢惮榱梁蠹,深藏柱石倾 。寄言持重者,微物莫全轻 。
【哲理】这首诗通过小小蚂蚁造成的巨大危害,说明了量的积累可以引起质的饿变化,千里之堤毁于蚁穴的道理,告诫人们切莫轻视小的变化,以至酿成大祸 。
【题目】读《陈蕃传》 (宋 杨万里)
【诗词原文】仲举高谈亦壮哉,白头狼狈只堪哀 。枉教一室尘如积,天下何曾扫得来?
【哲理】从矛盾分析的方法来看,陈蕃不懂得对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事物的矛盾各不相同,解决矛盾的方法也不可能千篇一律,不同质的矛盾,只能用不同质的方法去解决,企图用一个模式去解决不同的矛盾,硬拼蛮干是注定要失败的,陈蕃方正有余,而计谋不足,以至事败垂成 。
从量变与质变相互关系来看,陈蕃不懂得任何事物的发展必须首先从量变开始的道理 。远大理想、崇高目标必须同脚踏实地、埋头苦干的精神结合起来,才可能实现 。陈蕃一室不扫,哪能谈得上“扫天下”的雄心壮志?
【题目】七律.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毛泽东)
【诗词原文】钟山风雨起苍黄,百万雄师过大江 。虎踞龙盘今胜昔,天翻地覆慨而慷 。
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 。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间正道是沧桑 。
【哲理】诗中引用了楚霸王项羽当年本可凭借优势兵力消灭刘邦,但他却害怕背上“不义”之名而多次丧失时机,最后反被刘邦攻击的历史悲剧,告诫热闹们“宜将剩勇追穷寇”的道理 。从哲学角度来说,就是当量的积累已经达到一定程度时,就应不失时机地促成飞跃和发展,促成质变 。如果犹豫不决,就会痛失良机 。“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间正道是沧桑”,更从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高度,说明“世界总是这样以新的代替旧的,综合司这样新陈代谢、除旧布新或推陈出新 。”沧桑,指沧海变为桑田,这里比喻革命性的发展变化 。“人间正道”是指社会发展规律 。“老”是指因气愤、痛苦而变得衰老 。这两句的意思是,天若有情的话,看到国民党反动统治的黑暗残酷,也会气愤不已,变得衰老;人类社会的除旧布新,沧桑变化,是不以人们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人间正道) 。
【题目】小松 (唐 杜荀鹤)
【诗词原文】自小刺头深草里,而今渐觉出蓬篙 。时人不识凌云木,直待凌云始道高 。
【哲理】这首小诗借松写人,寓意深长 。小松刚刚出土,的确小得可怜,以至被埋没在深草之中,但它并不示弱,逐渐成长,是那些小草所无法比拟的 。人们往往忽视、不认识小松将长成凌云大树的远大发展前途,等到松树真的凌云参天之时,才去称赞它的高大 。大松“凌云”已成事实时,再来称赞它们高大,并不说明有眼光,而在小松幼小和小草一样貌不惊人时,如能识别,预见到它必将凌云的发展前途和趋势,而陪加培养和爱护,为它的成长创造条件,那才是有见识、有意义的 。许多日呢所缺少的正是这个“识”字 。作者以松喻人,告诫人们要善于发现和识别人才,对有发展前途的人才要及早给以重视、关心和培养,使之早日成才 。
从哲学角度来说,小松的成长也可比喻为新事物成长的过程 。一切新事物的成长都要经历一个由小到大、由弱到强、由不完善到比较完善的过程 。它最初出现时总是比较弱小,不可能完全具备和充分显示其优势,甚至常常是貌不惊人,幼稚可笑 。但由于它符合客观规律,代替了事物的发展方向,因而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和广阔的发展前途 。“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是一切新事物发展的途径 。我们应以唯物辩证法为指导,及时发现它,预见到它的远大发展前途,积极地支持它,促使它迅速成长和壮大 。
【题目】游园不值 (宋 叶绍翁)
【诗词原文】应怜屐齿印苍苔,小扣柴扉久不开 。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 。
【哲理】任何具有旺盛生命力的新生事物,是无论如何也禁闭不住的 。
五、透过现象认识本质
【题目】放言 (唐 白居易)
【诗词原文】朝真暮伪何人辩,古往今来底事无 。但爱臧生能诈圣,可知宁子解佯愚 。
草萤有耀终非火,荷露虽团岂是珠 。不取燔柴兼照乘,可怜光彩亦何殊!
【哲理】诗中提出一个发人深思的问题:世事变化之快,真真假假,什么人年能分辨得清楚,而古往今来哪件事又不是如此?人们对于那些外表相似的真假难辩的事物,必须透过现象,认识本质,辨别其真伪;并以种种贴切的比喻说明,人们通过分析比较,是可以辨别真伪,认识事物的本质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