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桃花潭的诗句古诗

《赠汪伦》
年代: 唐 作者: 李白
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 。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
《蕲州送别易副使》
年代: 明 作者: 周忱
江头柳花白如雪,江上行人正催别 。
欲把长条赠远行,荡扬花飞不堪折 。
今年花飞犹去年,此时一去何时还 。
含情再诵江淹赋,如在【桃花潭】水边 。
望君重来在旦晚,愿君不道蕲州远 。
君看柳絮若无情,犹自随风去还转 。
《赠别郑秋蕃兼谢惠画》清 梁启超
桃花潭水兮情深千尺,长毋相忘兮攀此繁枝 。(节选)
描写桃花潭的诗句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
出自唐代诗人李白的《赠汪伦》
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 。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
赏析
公元755年(唐玄宗天宝十四载),李白从秋浦(今安徽贵池)前往泾县(今属安徽)游桃花潭,当地人汪伦常酿美酒款待他 。临走时,汪伦又来送行,李白作了这首诗留别 。诗的前半是叙事:先写要离去者,继写送行者,展示一幅离别的画面 。起句“乘舟”表明是循水道;“将欲行”表明是在轻舟待发之时 。这句使读者仿佛见到李白在正要离岸的小船上向人们告别的情景 。
“忽闻岸上踏歌声”,接下来就写送行者 。次句却不像首句那样直叙,而用了曲笔,只说听见歌声 。一群村人踏地为节拍,边走边唱前来送行了 。这似出乎李白的意料,所以说“忽闻”而不用“遥闻” 。这句诗虽说得比较含蓄,只闻其声,不见其人,但人已呼之欲出 。汪伦的到来,确实是不期而至的 。人未到而声先闻 。这样的送别,侧面表现出李白和汪伦这两位朋友同是不拘俗礼、快乐自由的人 。
诗的后半是抒情 。第三句遥接起句,进一步说明放船地点在桃花潭 。“深千尺”既描绘了潭的特点,又为结句预伏一笔 。
桃花潭水是那样的深湛,更触动了离人的情怀,难忘汪伦的深情厚意,水深情深自然地联系起来 。结句迸出“不及汪伦送我情”,以比物手法形象性地表达了真挚纯洁的深情 。潭水已“深千尺”,那么汪伦送李白的情谊必定更深,此句耐人寻味 。清沈德潜很欣赏这一句,他说:“若说汪伦之情比于潭水千尺,便是凡语 。妙境只在一转换间 。”(《唐诗别裁》)这里妙就妙在“不及”二字,好就好在不用比喻而采用比物手法,变无形的情谊为生动的形象,空灵而有余味,自然而又情真 。诗人很感动,所以用“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两行诗来极力赞美汪伦对诗人的敬佩和喜爱,也表达了李白对汪伦的深厚情谊 。
这首小诗,深为后人赞赏,“桃花潭水”就成为后人抒写别情的常用语 。由于这首诗,使桃花潭一带留下许多优美的传说和供旅游访问的遗迹,如东岸题有“踏歌古岸”门额的踏歌岸阁,西岸彩虹罔石壁下的钓隐台等 。
中国诗的传统主张含蓄蕴藉 。如宋代诗论家严羽提出作诗四忌:“语忌直,意忌浅 。脉忌露,味忌短 。”清人施补华也说诗“忌直贵曲” 。然而,李白这首诗的表现特点是:坦率,直露,绝少含蓄 。其“语直”,其“脉露”,而“意”不浅,味更浓,它“直”中含情,至真之情由性灵肺腑中流出,因而很有艺术感染力 。
另外,古人写诗,一般忌讳在诗中直呼姓名,以为无味 。而这首诗从诗人直呼自己的姓名开始,又以称呼对方的名字作结,反而显得真率,亲切而洒脱,很有情味 。
“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 。”后人爱用李白的话评价李白的诗,是很有见识的 。李白即兴赋诗,出口成章,显得毫不费力 。他感情奔放,直抒胸臆,天真自然,全无矫饰,而有一种不期而然之妙 。“看似寻常最奇崛”,正所谓绚烂之极,归于平淡,这种功夫是极不易学到的 。这首《赠汪伦》就集中体现了李白这种自然高妙的诗风 。明代唐汝询在《唐诗解》中说:“伦,一村人耳,何亲于白?既酿酒以候之,复临行以祖(饯别)之,情固超俗矣 。太白于景切情真处,信手拈出,所以调绝千古 。”白“斗酒诗百篇”,一生喜好游览名山大川 。据清代袁枚《随园诗话补遗》记载:有一位素不相识的汪伦,写信给李白,邀请他去泾县旅游,信上热情洋溢地写道:“先生好游乎?此地有十里桃花;先生好饮乎?此地有万家酒店 。”李白欣然而往 。汪伦是泾县的豪士,为人热情好客,倜傥不羁 。于是李白问桃园酒家在什么地方,汪伦回答说:“桃花者,潭水名也,并无桃花;万家者,店主人姓万也,并无万家酒店 。”引得李白大笑 。留数日离去,临行时,写下上面这首诗赠别 。这首诗写的是汪伦来为李白送行的情景 。诗人很感动,所以用“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两行诗来极力赞美汪伦对诗人的敬佩和喜爱,也表达了李白对汪伦的深厚情谊 。前两句叙事 。“李白乘舟将欲行”,是说诗人就要乘船离开桃花潭了 。那种语言不假思索,顺口流出,表现出乘兴而来、兴尽而返的潇洒神态 。“忽闻岸上踏歌声”,“忽闻”二字表明,汪伦的到来,确实是不期而至的 。人未到而声先闻,从那热情爽朗的歌声,李白就料到一定是汪伦赶来送行了 。这样的送别,侧面表现出李白和汪伦这两位朋友同是不拘俗礼、快乐自由的人 。在山村僻野,本来就没有上层社会送往迎来那套繁琐礼节,从诗中分析,李白走时,汪伦不在家中 。当汪伦回来得知李白走了,立即携着酒赶到渡头饯别 。不辞而别的李白洒脱不羁,不讲客套;踏歌欢送的汪伦,也是豪放热情,不作儿女沾巾之态 。短短十四字就写出两人乐天派的性格和他们之间不拘形迹的友谊 。由于桃花潭就在附近,于是诗人信手拈来,用桃花潭的水深与汪伦对他的情深作对比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两句,清代沈德潜评价说:“若说汪伦之情比于潭水千尺,便是凡语 。妙境只在一转换间 。”(《唐诗别裁》)这两句妙就妙在“不及”二字将两件不相干的事物联系在一起,有了“深千尺”的桃花潭水作参照物,就把无形的情谊化为有形,既形象生动,又耐人寻味 。潭水已“深千尺”了,那么汪伦的情谊之深,读者也可想而知了 。诗人结合此时此地,此情此景,这两句诗也如脱口而出,感情真率自然 。用水流之深比喻人的感情之深,是诗家常用的写法,如果诗人说,汪伦的友情真像潭水那样深,也是可以的,但显得一般化,还有一点刻意雕琢的味道 。而诗中的写法,好像两个友人船边饯别,一个“劝君更尽一杯酒”,一个“一杯一杯复一杯” 。口头语,眼前景,有一种天真自然之趣,隐隐使读者看到大诗人豪放不羁的个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