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节的起源|“端午节”怎么来的

端午节的起源(“端午节”怎么来的)
“五月榴花妖艳烘 , 绿杨带雨垂垂重 。五色新丝缠角粽 , 金盘送 , 生绡画扇盘双凤 。正是浴兰时节动 , 菖蒲酒美清尊共 。叶里黄骊时一弄 , 犹瞢忪 , 等闲惊破纱窗梦 。”作为中国重要传统节日之一的端午节 , 历代多有笔墨书绘 , 更有经过历史积淀的习俗传承 。端阳节早已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 时值佳节 , 不妨追溯佳渊源 , 品察端午盛景 。
一、端午由来
民间传说中 , 端午节的起源是美好的:先民们驾乘龙舟赶去救落水的贤臣屈原 , 无果后抛粽子入江引诱鱼虾食用以保护屈原遗体 。然而 , 端午节作为民间节日早在屈原之前就存在 , 其形象更是“恶日”而非美好佳节 。
中国先民讲求阴阳平衡 , 认为只有阴阳和谐万物才能滋长 。五月位处盛夏 , 昼最长夜最短 , 是阳极盛阴极衰之时;此月中 , 阴阳二气斗争激烈 , 万物半生半死 , 疾病多发 , 可谓大大的不吉利 。端午节更是恶中之首 , 由西晋名将周处写就、最早记录端午节的书籍《风土记》中 , 涉及到的端午习俗便多有去除恶气、强身健体的寓意 。
端午节的起源|“端午节”怎么来的





五月颇多忌讳:不宜晒被褥、不宜给房子加顶 , 甚至五月出生的孩子都会遭遇“被夭折”的噩梦 。相传在这个“邪恶”月份出生的孩子克父母 , 端午节出生的尤其厉害 。不幸出生在五百思特网月的孩子往往会被父母送人、遗弃甚至杀死 。战国四君子之一孟尝君田文、西汉末年大将军王凤、南朝刘宋名将王镇恶都险些被被家人“处理”掉 , 全靠家中有见识的长辈庇护方才存活 。不幸的总是大多数 , 遍布大江南北 , 五月出生的孩子多因父母迷信丧命:东汉时西北武威郡“凡二月、五月产子及与父母同月生者 , 悉杀之”;湖南长沙 , 五月出生的孩子也常常“产乳不举” 。
面对五月“生子不举”的陋习 , 政府和有识之士展开了长久的斗争 。东汉名将张奂出任武威太守后 , “示以义方 , 严加赏罚 , 风俗遂改”;长沙则在太守宗庆上任后 , 下令“禁民杀子” , 违者严惩不贷 , 不过几年间就“养子数千人” 。东汉著名学者王充在其著作中也对此行为进行抨击 , 他认为每个人都是十月怀胎而生 , 不会因为出生在哪个月份就有所区别 , 更不会有吉凶之分 。通过先贤的不懈努力 , 五月“生子不举”的情况终于在南北朝时得到了改变 , 五月出生的孩子的噩运终于消散在了历史的尘埃中 。
端午节的起源|“端午节”怎么来的





二、明清端午
到了明清两代 , 端午节发展已臻成熟 , 极具民族色彩 。
1.食粽
端午节最具特色的食物便是粽子 。粽子早在西晋便成为端午节指定食品 , 到了明清已经演变成现代流行的角粽 , 口味上也形成了南咸北甜的格局 。
民间喜食粽子 , 宫里也不例外 。清宫端午节当日几乎不吃他物 , 唯食粽子 , 称为“粽席” 。席上粽子数量按皇帝、皇后、嫔妃的级别递减 , 开席之前还要进行“射粽”的游戏:将粽子盛在盘中 , 宫女们用小巧角弓搭无锋箭射粽子 , 射中者可先享用 , 并另有赏赐 。乾隆很喜欢“射粽” , 在自己浩如烟海的诗篇中也留下了“亲教宫娥群角粽 , 金盘射得许先尝”的吟咏 。
端午节的起源|“端午节”怎么来的





2.饮雄黄
饮药酒也是端午节的一大习俗 。明清主要饮菖蒲酒和雄黄酒 , 菖蒲酒可通血脉 , 雄黄酒则更为特殊:雄黄本身具有毒性 , 加热后在一定情况下会形成砒霜 , 但又颇具药用价值 , 明清时国人常将雄黄碾碎融入酒中饮用 , 也常常洒在房中、涂在孩童脸上 , 利用其刺激性气味驱散毒虫 , 百思特网辟邪求平安 。宫里饮用雄黄酒的用具颇为精湛 , 常采用沉香、犀角的名贵材料 , 杯身上则雕上各种典故轶事 , 清雅脱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