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节的起源|“端午节”怎么来的( 二 )


3.浴兰
先民于端午节时多采百草 , 并选择其中的兰草放入热水中沐浴 。这一习俗在宋代便很流行 , 苏轼笔下便有“轻汗微微透碧纨 , 明朝端午浴芳兰”的佳句 。明清时加入的药材更加丰富 , 常常是用兰草、艾蒿、桃叶、菖蒲等“混合浴” , 以期驱邪保健 。
端午节的起源|“端午节”怎么来的





4.菖蒲
端午节时先民也常常用菖蒲制成饰品、用品 , 最常见的是蒲剑、蒲人、蒲鞋 。最早悬挂的是蒲剑 , 蒲叶外形尖直 , 形似宝剑 , 故称蒲剑 。宋元时多将菖蒲做成人形辟邪 , 就是所谓的蒲人 。明清时期最流行的是蒲鞋 , 每逢端午 , 北京城中无论贵贱 , 人人均是一双蒲鞋 。
5.艾蒿
艾蒿同蒲草一样 , 都是良好的中药材 。五月是艾蒿成熟的季节 , 端午时节先民常用艾蒿泡水洗脸 , 以求祛灾 。西晋时国人常把艾蒿挂在门上以求辟邪 , 南北朝时将艾蒿制成人形悬挂 , 称为“艾人” 。两宋时 , 国人按照典籍中百思特网虎为至阳之物 , 可辟邪祟、吞鬼怪 , 将艾蒿制成小巧的虎头状配在身上 。明清时 , 端午节佩戴艾虎的习俗更为流行 , 家中长辈还常将孩子装扮成老虎:穿上虎纹褂、虎纹鞋、虎头帽 , 再用雄黄酒在额上写上“王”字 , 十分可爱 。宫里也不例外 , 同治皇帝幼年时便曾扮成老虎 , 以求茁壮成长 。
端午节的起源|“端午节”怎么来的





6.配五毒
明清时期 , 端午节佩戴“五毒”香囊流行一时 。“五毒”指蝎子、蛤蟆、蛇、蜘蛛、蜥蜴种中 , 先民认为这五种生物都是剧毒之物 , 在五月这个恶月中 , 将五毒的图案绣在香囊上 , 里面装上艾叶、雄黄等辟邪之物 , 以求以毒攻毒 , 平安度过端午 。姑娘们常常在端午前一天采艾叶 , 缝好香囊后待在胸前或者辫子上 , 在端午节下午扔掉 , 以求驱赶邪祟 。
清宫里除了香囊以外 , 还常常会制作“锭子药” , 这种药多用防暑药材制成 , 在端午前大量制作 , 赐给宫人佩戴 , 也常常赐给臣下 。平日里外饰五毒、钟馗等包装以供佩戴 , 必要时也可作为药品使用 。
端午节的起源|“端午节”怎么来的





宫里的习俗与民间多有类似 , 亦有独特之处
1.赐物
皇帝常常选择在端午节增进君臣关系 , 一般会赏赐朝臣纱罗、茶叶、扇子 , 并设宴款待 。
夏季炎热 , 丝绸制成的衣物厚重难着 , 贵戚往往会换穿纱、罗、葛等清凉夏装 。端午节时 , 皇家常会赐下衣料 , 唐代便有此例 , 杜甫为此作诗《端午节赐衣》便写道“宫衣亦有名 , 端午被恩荣 。细葛含风软 , 香罗叠雪轻 。自天题处湿 , 当暑著来清 。意内称长短 , 终身荷圣情 。”对皇帝此举颇为感动 。明清时宫里在端午节常会举行射柳、竞舟等活动 , 按名次赐下不同等级的衣料 , 沟通君臣感情的同时 , 也起到奖励武功的作用 。
端午苦热 , 饮茶可解暑祛热 , 皇帝常会赐下茶叶 。偶尔还会有葫芦器茶具赐下 , 这是讲模具套在正在生长的葫芦上 , 使其长成模具形状的器具 , 常被制成茶具 , 别具一番风味 。
扇子是夏天必备之物 , 更兼有清正寓意 , 是赏赐的良品 。清宫扇子大体有折扇、团扇两种 , 最名贵的当属象牙团扇 , 此扇制作极为精良 , 需先将象牙在药水中泡软 , 在劈成极细的牙丝编成扇子 , 多由广东地方制作上贡 。端午时百官多能得到皇帝赐扇 , 有时也会将扇子赐给藩国 , 以示亲近 。
有节必有宴 , 端午节赐宴群臣是明清国家定制 。与宴群臣按等级享用三等宴席 , 食用粽子、果子、菖蒲酒等诸类菜品 。席上君臣之间还常会吟诗唱和 , 宣倡文教 , 其乐融融 。
端午节的起源|“端午节”怎么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