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达岭长城导游词|八达岭长城( 二 )


清代以后,早已失去军事价值的八达岭长城日渐荒废 。长城的墙体、敌楼等,由于自然和人为的破坏,已是断壁残垣 。新中国成立后,长城的全部建筑被国家保护,并组织有关部门进行修缮 。1961年,国务院确定八达岭长城和城墙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对游人开放 。1984年,在邓小平同志“爱我中华、修我长城”的倡议下,古老雄关更换新颜,先后修复敌楼19座,城墙全长3741米,使游览面积达到1.9万平方米 。1986年,又被评为新北京十六景之一 。1987年,万里长城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委员会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并颁布了证书,八达岭作为万里长城的代表领取了证书,现在这个证书的原件就保存在八达岭长城脚下的中国长城博物馆 。1991年,八达岭又以绝对多数票被国家旅游局评为中国旅游胜地四十佳之首 。
八达岭长城是万里长城向游人开放最早的地段,知名度也最高 。迄今,八达岭已接待中外游人6000多万,先后有尼克松、里根、撒切尔夫人、戈尔巴乔夫、伊丽莎白女王、日本天皇夫妇等300多位外国首脑和众多的世界风云人物登上八达岭长城观光游览,这种情况,在世界风景名胜中也是罕见的 。“不到长城非好汉”,不用着急,您马上就要成为登长城的好汉了 。
八达岭瓮城
女士们、先生们,我们已经来到了著名的八达岭长城 。您向远处看,可以发现这里的长城分为南、北两峰,蜿蜒于山脊之上,龙腾虎跃,气象万千,景色十分壮观 。往下是由两个门洞和U字形的城墙组成的瓮城 。在瓮城城墙上内外两面都有垛口墙,在明代遇有战事,一旦被敌围困,可成为堡垒,四面拒敌 。倘若敌人攻破关门涌入城内,将受到四面守城将士的围歼,敌人如落瓮中 。瓮城是长城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它一般都建在地形险要的交通要道上 。八达岭的瓮城也不例外,建在山脊上,受地形限制,依山就势,东低西高,东窄西宽,仅有5000平方米 。瓮城内无井,水源缺乏,平常驻兵不多,守城部队驻在西北三里的岔道城 。瓮城中原有一座“察院公馆”,是供皇帝路过驻跸或官员停留住宿的 。瓮城两门之间相距63.9米,西门楣题额“北门锁钥”,它的用意我在前面已经讲过 。城门洞上,古时安装有巨大的双扇木门,门内安装有木顶柱和锁闩 。平时,大门敞开,行人商旅只有出入;战时,城门紧闭,严实坚固;一旦发出反击命令,城门洞又是千军万马发起冲锋的出口 。瓮城的东门楣题额为“居庸外镇”,修建于明嘉靖十八年(1539年) 。在“居庸外镇”关城的城台上,原来嵌有一块石碑,为明朝万历年间刻刊 。从碑文可以看出这一带长城,先后经80多年时间才完成,这碑中还记录着修筑长城的时间、长度、主持官和管工头、烧灰头、窑匠头、泥瓦匠头的名字,以明确责任 。站在城上向下看,我们可以看到来往不断的车辆和从门洞穿过的游人 。这里不仅是古代重要的军事防御关口 。而且也是交通要道 。从这里南通昌平,北京,北去延庆,西北往宣北、张家口,“路从此分,四通八达” 。八达岭也因此而得名 。
我们往右下方看,在瓮城入口处的马道旁的南侧陈列着五门大炮,为当时的先进武器之一 。其中最大一尊炮筒长2.85米,口径105毫米,射程达千米以上,威力甚大 。炮身上刻有“敕赐神威大将军”字样,为明代崇祯十一年(1638年)制造 。该炮是1958年从八达岭东十余里的张堡运来的 。另外四尊牛腿小炮,为1957年整修长城时的出土文物,同时还发掘出数百枚炮弹,均为明朝制品 。据《武备志》记载:“古代以机发石,其机之木架,形如虎蹲 。后来使百思特网用火炮,炮身短而粗大,以发开花弹者,名虎蹲炮,俗称田鸡炮”,由此可见当时武器情况之一斑 。
从关城平台向北游览
我们现在开始向北游览,北峰现已修复,可供游览的长城是2565米,敌楼12座 。
我们可以看一下,这里的长城隔一段便有一个城台 。城台(敌楼)之间是用墙体连接而成的,长城外侧的高墙叫垛墙,征战时此处的垛墙都有3—4个士兵守卫,其他远处的垛墙有1~2个守卫,垛墙高1.7~2米,可以护身 。上部这个30厘米大小的方洞,叫瞭望孔,是用来观察敌情的 。下端较大的方洞,宽40厘米、高65厘米,叫射孔,当敌方兵临城下或搭梯登城时,从这个孔用石块、火球狙击敌人 。内侧的这个小墙称为女儿墙,高约1米,起栏杆的作用 。在垛墙和女儿墙的墙根处,隔一段距离就设有一个小水沟,在雨天城墙上的水可以通过小水沟排到女儿墙外的吐水嘴,以免冲刷墙基 。我们行走在墙体的顶面,它平坦宽阔,宽处可以“五马并骑,十人并进” 。八达岭长城的墙体平均高7.8米,墙底宽6.5米~7.5米,顶宽4.5米 。我们往城墙下面看,可以看到墙体两面都包砌有耐风化、硬度高的花岗岩石条,在石条的各层立缝中灌以灰浆 。墙体内部填泥土、石块,用夯筑实 。墙体顶用3~4层方砖每层之间用石灰膏粘连,顶层灌缝 。这样,城墙表面风雨不透,不生杂草,坚固耐用 。这就是八达岭长城坚固的原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