敕勒歌古诗( 二 )


由于游牧在北方的敕勒各部落日益强大起来,对当时的柔然和北魏统治阶级构成了威胁 。北魏统治阶级曾多次攻打敕勒各部,这样很多敕勒部落相继归附北魏 。五世纪初,北魏王朝曾把贝加尔湖东部敕勒人数十万落都迁徙到漠南一带 。使漠南一带畜牧业发展很快 。由于受汉族文化的影响,逐渐懂得了农耕 。据记载,北魏文成帝时期,“五部高车合聚祭天,众至数万,大会走马杀牲,游绕歌声忻忻,其俗称自前世以来无盛于此 。”这样空前的盛会,敕勒人乘着高车,唱着优美的牧歌,行进在草原,就是在今天看来,也是很壮观之事 。由于漠南地区当时主要是敕勒人聚居的地方,他们把漠南一带成为“敕勒川” 。著名的《敕勒歌》,是北齐时敕勒人的鲜卑语的牧歌,后被翻译成汉语 。
编辑本段作者简介
《敕勒歌》的作者相传是东魏开国皇帝高欢的部将斛律金,公元546年东魏权臣高欢玉壁一战(《敕勒歌》在此时诞生)时,鲜卑族在以山西中、北部为中心的统治时间已近150年 。公元534年,高欢建立东魏(北魏由此分裂为东魏、西魏,西魏于次年即公元535年在今西安建都)后,自任大丞相,虽然将都城设在今河北临漳县的邺城,但其统治中心仍在山西(高欢的大丞相府设在晋阳,其址在今山西太原市南) 。在此近150年的《敕勒歌》景色
时间里,敕勒族与鲜卑族大融合,共同生活在黄河以北以山西中、北部为中心这块土地上 。公元546年,高欢率兵十万从晋阳南向进攻西魏的军事重镇玉壁(在今山西南部稷山县西南),折兵七万,返回晋阳途中,军中谣传其中箭将亡,高欢带病强自设宴面会大臣 。为振军心,他命部将斛律金带头作一首能表现鲜卑、敕勒族民族性质的歌曲 。斛律金即作《敕勒歌》,并带头领唱,高欢也随之附唱,遂使将士怀旧,军心大振 。《敕勒歌》也因此在军营中广传,留传到今 。(相传作者是宋朝的郭茂倩)
编辑本段相关知识
敕勒族:据历史资料载,敕勒族原名狄历族,一称铁勒族,系原匈奴族的一支后裔 。在我国历史上的南北朝时期,该族的具体住地在今山西省朔州市、宁武县管涔山一带桑干河、汾河源头区,受鲜卑族北魏王朝(后属东魏)统治 。管涔山系主峰在今山西省朔州南宁武县西南约30公里处的东寨乡 。山属蒙古高原南部阴山一脉 。阴山从今内蒙古河套西北发脉后,主干向东至云中一带(今呼和浩特及大同左右),分出一支,巍巍南向,直抵今晋西南石楼、隰县一带,构成管涔山系 。历史上,管涔山脉“无木而多草”,系高原牧区 。山上之草主要是管草,管涔山因此而得名 。山围多河流、湖泊、川谷,形成得天独厚的天然牧场 。至今宁武县城西南约100公里处,尚有一位于海拔2700多米以上,广约万余亩的高山草甸芦芽山天然牧场 。这里,正是《敕勒歌》中所写的那种广阔、苍茫的草原自然风光 。公元546年统治中国北部的东魏和西魏两个政权之间爆发过一场大战 。东魏丧师数万,军心涣散,主帅高欢为安定军心,请出军中老将要他用歌声来激励军旅的士气,唱出了这首北魏将士们非常喜爱的敕勒歌 。歌声让将士们个个饱含热泪,军中霎时群情激奋 。
敕勒歌古诗带拼音chì lè chuān,yīn shān xià。
敕勒川,阴山下 。
tiān sì qióng lú,lóng gài sì yě。
天似穹庐,笼盖四野 。
tiān cāng cāng,yě máng máng。
天苍苍,野茫茫 。
fēng chuī cǎo dī xiàn niú yáng。
风吹草低见牛羊 。
敕勒歌全诗意思敕勒歌
【年代】:南北朝
【作者】:北朝民歌
【作品】:敕勒歌
【内容】:
敕勒川,阴山下 。
天似穹庐,笼盖四野 。
天苍苍,野茫茫,
风吹草低见牛羊 。
[注释]
1.敕勒:种族名,北齐时居住在朔州(今山西省北部)一带 。
2.阴山:在今内蒙古自治区北部 。
3.穹庐:用毡布搭成的帐篷,即蒙古包 。
4.苍苍:青色 。
【翻译】
敕勒人生活的原野在阴山脚下,这里的天幕象毡帐篷一样笼罩着辽阔的大地 。苍天浩渺无边,草原茫茫无际,每当大风儿吹来草儿低伏的时候,放牧的牛羊就显现出来 。
敕勒歌是什么意思 古诗敕勒歌里边的见是什么意思意思是:辽阔的敕勒大平原就在阴山脚下 。天空像个巨大的帐篷,笼盖着整个原野 。蔚蓝的天空一望无际,碧绿的原野茫茫不尽 。一阵风吹过,牧草低伏,露出一群群正在吃草的牛羊 。
古诗敕勒歌里边的“见”:同“现”,显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