敕勒歌古诗( 三 )


原文:
敕勒川,阴山下 。
天似穹庐,笼盖四野 。
天苍苍,野茫茫,
风吹草低见牛羊 。
敕勒歌古诗

扩展资料:
《敕勒歌》的创作背景:
回顾敕勒族与北方中原政权这段历史,从敕勒的南侵、征战,到内附、安置,从“复叛走”到“歌吟忻忻”,这是一个民族间由不相容到契合交融的过程,这个过程能否发生,进展得是快是慢,统治者的民族政策和驾驭手段将起关键作用 。
《敕勒歌》的产生就是民族之间由争斗到交融的一个很好的历史见证;这个过程的正反例证和相关争论,也为后来的中央政权制定羁縻方略或民族政策提供了某种借鉴 。从这个角度来说,《敕勒歌》的文本及其《敕勒歌》的产生过程具有相当重要的史学价值 。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敕勒歌
《敕勒歌》古诗注释《敕勒歌》
南北朝:乐府诗集
敕勒川,阴山下 。天似穹庐,笼盖四野 。
天苍苍,野茫茫 。风吹草低见牛羊 。
译文:
阴山脚下有敕勒族生活的大平原 。敕勒川的天空与大地相连,看起来好像牧民们居住的毡帐一般 。
蓝天下的草原都翻滚着绿色的波澜,那风吹到草低处,有一群群的牛羊时隐时现 。
敕勒歌古诗

扩展资料:
写作背景:
《敕勒歌》的诞生时代,正是我国历史上南北朝时的北朝时期 。由于漠南地区当时主要是敕勒人聚居的地方,他们把漠南一带成为“敕勒川” 。著名的《敕勒歌》,是北齐时敕勒人的鲜卑语的牧歌,后被翻译成汉语 。
这是一首敕勒人唱的民歌,是由鲜卑语译成汉语的 。它歌唱了大草原的景色和游牧民族的生活 。
开头两句“敕勒川,阴山下”,交代敕勒川位于高耸云霄的阴山脚下,将草原的背景衬托得十分雄伟 。

【敕勒歌古诗】

后两句“天似穹庐,笼盖四野”,敕勒族人用自己生活中的“穹庐”作比喻,说天空如毡制的圆顶大帐篷,盖住了草原的四面八方,以此来形容极目远望,天野相接,无比壮阔的景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