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意象意境

意境是作者把自己的思想情感,通过生动的画面表现出来的达到“内情”与“外物”相统一而具有艺术感染力的境界 。意象是意境构成的“细胞”,若干个和谐统一的意象构成一个完整的意境 。要创造诗歌的意境就必须处理好意、象之间的辨证关系 。这一关系,从内容上说,表现在物与志、景与情、事与理、人与意的辨证关系;从形式上说,表现在藏与露、虚与实、跳与联的辨证关系 。只有从内容、形式上处理好意象之间的辨证关系才能创造出诗歌思想意义与艺术形象高度合一的艺术境界——意境 。
意境是作者把自己的思想情感,通过生动的画面表现出来的达到“内情”与“外物”相统一而具有艺术感染力的境界 。意境是情与景的水乳交融,是形神情理和谐的溶合 。换句话说,意境是文艺作品思想意义与艺术形象的高度统一的艺术环境,是作者渗透了美学思想和情感而创造出来的艺术形象 。

【诗歌意象意境】

意境是一切文艺作品,特别是诗歌所追求的审美目标,是我国传统的文艺鉴赏中所极为重视的一个审美课题 。诗歌论坛上有句话,叫“诗歌好不好看构思,美不美看意境”,事实也是如此 。就拿仅二十字的柳宗元《江雪》为例(干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作者把天寒地冻(意象)、人鸟绝迹(意象)的雪景垂钓(合称“境”)与自己遭到贬斥以后孤独无援的心情(意)融为一体,创造了一种凄清孤寂的境界,这便是意境 。
这种能引发读者想像并使读者在思想感情上受到感染的艺术境界是历代诗人所追求的,也是诗歌创作的最高美学境地,诗有没有诗味就表现在这点上 。怎样创造这种神秘美妙而又有无穷魅力的意境呢?我认为,最重要的是处理好意象之间辩证关系,或者说意境源于意象之辩证之中 。
意象不是意境,但与意境有密切的关系 。意境是整篇作品主观思想与艺术形式溶于一体的环境,是整首诗歌的整体画面、完整形象的表现 。意象只不过是构成艺术境界的“细胞”,是意境的“零部件”,是意境创造的基础 。综而言之,两者应是全部与局部、整体与部分的关系 。一般地说,若干个和谐统一的意象构成一个美丽的意境 。
要创造诗歌的意境,必须处理好意象之间的辩证关系 。何为意象辩证关系呢?通俗地说,意象即意之象,包括意和象两个方面及由两者结合而产生具有新涵义的情境 。象即诗歌所描绘的形象、表象、外物,是客观的、可见的、具体的、生动的 。好诗必有“象”,故苏轼赞王维的诗是“诗中有画” 。象是客观世界在人脑中反映到作品的东西,是“意”所得以寄托的外物,包括视觉表象、听觉表象、味觉表象、嗅觉表象和触觉表象,这是诗人对客观世界选择取舍的结果 。“意”即诗歌通过“象”所要表达的内情、主旨,是主观的、不可见的、抽象的、概括的,是象所蕴藉的情意 。古人所云为“言(象)外有无穷之意” 。通常我们可以把象理解为诗中的人、事、物、景等外物,把意解释为志、理、情、义等内旨,只不过侧重点不同而已 。比如,诗句“从星星的弹孔中,会流出血红的黎明”,这诗句不能说有意境,但却有意象 。星星、弹孔、血、黎明……可称“象”,意为这些外物组合、叠加而形成的与通常不一样的新的意思(似乎可以理解为经过黑夜的战斗,黎明因此来临) 。这两者的和谐统一,合称为“意象” 。参考资料:http://zhidao.baidu.com/question/221354884.html
高中语文诗歌鉴赏必背内容(术语) 。如艺术手法有哪些 。意象通常有哪些 。表达效果有哪些… ...高考语文必备术语及诗歌鉴赏方法集锦、常见意象示例 一、高考试题题干是解题的“线索”,它给考生指示答题方向、范围、要求等 。读懂题干,才能从容抓分 。纵观几年来全国各地的高考语文试卷,不难发现题干中隐含着一些相似的“常用术语” 。总结如下: 表达方式 :语文常用的表达方式有记叙、描写、议论、抒情、说明等 。写作手法: 狭义的写作手法即 “表达方式”、广义的是指写文章的一切手法,诸如表达方式、修辞手法、先抑后扬、象征、开门见山、托物言志等 。修辞手法 :常用的有比喻、拟人、反复、夸张、排比、对偶、对比、设问、反问等 。语言特点: 一般指口语的通俗易懂,书面语的严谨典雅,文学语言的鲜明、生动、富于形象性和充满感情色彩的特点 。分析时,一般从修辞上进行分析 。说明文的类型:事物、事理说明文(内容角度);平实、生动说明文(语言表达角度) 。说明方法:一般有举例子、分类别、列数据、作比较、下定义、作诠释、打比方、画图表、摹状貌等(一般是三个字) 。说明顺序:时间顺序(程序顺序)、空间顺序、逻辑顺序 。答题时可答得具体些,如:空间顺序(从上到下,从里到外等),逻辑顺序(先结果后原因,层层递进等) 。说明对象:指文章说明的主要人或事物(一般不必答人或事物的特点) 。议论文题目:论点型、论题型、关系型、寓意型 论证方法:中学要求掌握的的道理论证、事实论证、对比论证、比喻论证、归廖法 。论证方式:立论和驳论 。理论论据:包括名人名言、俗语谚语、公式定律等 。事实论据:一切事实、史实、数据等 。有何作用:回答文中某一内容的作用可从三个方面考虑,一是内容方面,如深化主题、强调感情等;二是结构方面,如过渡、呼应等;三是语言方面,如引人入胜、生动活泼等 。思想内容:基本是指文章的中心思想或主旨 。思想感情:作者或作品人物所表现出来的思想倾向,如善恶、好恶、褒贬等 。以上各“常用术语”,暗中考查同学们的语文基础,同时也是题目的赋分点所在,将其理解清楚,可根治“答非所问”的弊病 。二、古代诗歌鉴赏常用名词术语 1、评价主旨类深化意境、深化主旨、意境深远、意境优美、意味深长、耐人寻味、言近旨远(语言浅近易懂,主旨深远)、言简意丰(语言简洁,内容丰富)、意在言外(言外之意,言在此而意在彼,弦外音,味外味,言有尽而意无穷)、含蓄蕴藉、委婉、不著一字,尽得风流(语意含而不露,或表达得不明显,耐人寻味) 。2、语言特点类勾勒简洁(介绍事物的大概)、浓墨重彩(描写详尽、细腻)、惟妙惟肖(描写逼真,多指人或动物)、体物入微或穷形尽态(相)(描写细致入微、刻画细致生动)、诗情画意 。3、语言风格类行云流水(结构、语言自然流畅)、形神兼备(语言、结构等形式与内容主旨都无可挑剔)、简洁或洗炼(语言简练利落)、浅显或明白如话(不雕饰,不加修饰)、平淡无奇、质朴清新、淡雅、词藻华丽 、明快(明白通畅) 。4、文章结构做铺垫(在情节发生前的交代、暗示)、 埋伏笔(前段为后段埋下的线索)、呼应或照应(前后的互相联系)、浑然天成(结构非常完整,如同自然生成的) 。5、其它 构思精巧、新颖、独树一帜、别具一格、不落窠臼、不落俗套、自出机杼(有创新,不沿用陈旧的格式、作法、颇具匠心)、感情细腻、感情真挚 、跃然纸上、曲折、层次分明 。三、诗歌赏析方法 1.应试策略: (1)掌握必要的赏析(鉴赏)知识 意境:是诗中意与境两个因素的和谐统一,是诗人表达的思想感情与诗中所描写的生活图景的有机结合 。抒情方式:直接抒情与间接抒情 。表现手法:如烘托,衬托,虚实,托物言志,借物抒情等 。风格流派:由于作家的生活经历,感情气质,艺术素养等各不相同,因而在创作中表现出各自独特的格调、气派和趣味,这就形成了作品的不同风格 。比如李白的飘逸洒脱,杜甫的沉郁顿挫,苏轼的旷达豪放,柳永的柔美婉丽等 。了解诗人的风格,有利于把握他们在诗中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语言特色:清新——用语新颖,平淡——质朴真切,绚丽——绚烂奇幻,明快——一语破的,含蓄——意在言外,简洁——言简意赅 。(2)掌握赏析方法 ①了解诗人或作品的相关背景,有利于把握诗歌的内容和思想 。②借助联想与想象,有利于把握诗歌的意境,因为诗歌具有张力,尺幅之中韵味无穷 。③品味诗词中作者的炼字,炼句和链意 。赏析时对诗人准确传神的用字,精巧贴切的修辞,情与景的交融,物与理的结合等艺术手法要作深入的品析,有利于把握作品的立意与情感,走进作品的真实,感悟诗人的情怀 。文学作品鉴赏是一项综合性很强、能力层次较高的创造性活动,目前,诗词鉴赏教学可说是语文教学的弱项及中考复习的盲点 。复习时,要从以下几方面注意鉴赏题考点的设置:1、对诗词内容的理解:⑴对中心思想的理解;⑵对所抒感情的理解;⑶对抒情主体形象的理解;⑷对象征意义的理解 。2.对所用表现手法及其作用的理解 。3.对诗词语言的理解:⑴对关键词语的理解;⑵对关键语句的理解 。4.对诗词意境的理解 。题型一般为选择、填空、简答三个类型,有些是鼓励学生创新的开放性试题 。解题思路与技巧: 1.从作家、作品的相关背景资料人手,把握作品的旨趣、作者的情感倾向、诗句的原意 。2.从作家风格(豪放、婉约等)和语言特征(如简约、含蓄等)去领悟诗句的含义及表达的情感 。3.从关键词语着手,如抓住诗词中关键的动词的用法、含义及作用去赏析 。4.从关键句(如主旨句、哲理句、情感句)着手,分析概括、推理解答 。5.从修辞手法和表达方式、表现手法着手,品味语言、想象意境 。6.从诗词的具体内容的全面理解着手,把握各类(送别、咏物、爱国等)诗词的思想内容 。对于主观性试题的解答,还应注意文字表述应简洁、明了,切中要害 。熟悉古典诗词鉴赏常用名词术语 ⑴评价主旨类 深化意境、深化主旨、意境深远、 意境优美 、意味深长、耐人寻味 、言近旨远、言简意丰、意在言外、含蓄蕴藉等。⑵分析手法类 卒章显志、画龙点睛、直抒胸臆 、托物言志、 象征、以小见大、开门见山、寄寓 、寄托、衬托、烘托、渲染、侧面描写 、对比、起兴、情景交融、情景相生、 情因景生、借景抒情、以景衬情 、融情入景 、一切景语皆情语等。(3)语言特点类 勾勒、浓墨重彩、描写详尽、细腻、惟妙惟肖、体物入微、穷形尽态(相)、富有哲理、淋漓尽致、行云流水、形神兼备、简洁、浅显、明快、明白、通畅、平淡、无奇、质朴清新 、淡雅、词藻华丽等。(4)风格类 沉郁顿挫、豪放、雄浑、旷达、沉郁、苍凉、冲淡、低沉、悲慨、苍劲、舒缓、悲凉、俊爽、等 。(5)文章结构 做铺垫、埋伏笔、呼应、浑然天成等 。(6)行文技巧类 虚实相生、水乳交融等 。7.掌握修辞方法在诗歌中运用的特点 诗词常用的修辞手法是比喻、拟人、对比、夸张、借代、双关、互文、等 。其次,读懂诗要注意运用方法 (1).借助题目、作者、注释 。题目是切入点 。古诗的题目很讲究,它往往能揭示诗歌写作的时间、地点、对象、事件、主旨等,是我们解读诗歌的重要切入点,从题目入手,我们可以迅速准确地理解诗歌 。作者:确定朝代、风格,为后面分析语言、表达技巧、思想内容和诗人的观点态度作铺垫 。注释:可以了解作品创作背景 。(2)、学会从内容上分类鉴赏诗歌 。古代诗词的分类 古代,浩如烟海,从《诗经》到清代的诗歌,数量之多,题材之广,令人赞叹 。但就其内容而言,大体可概括为:咏史诗、山水田园诗、咏物诗、边塞诗、抒怀诗等 。掌握各类诗的特点极其方法 。(具体鉴于篇幅,不赘述)品茗》大 3.借助背景 诗歌鉴赏不应忽视对其背景的了解 。这里所说的背景,包括诗人所处的社会时代、生平遭遇、思想主张等多方面的内容 。这些方面,对诗人的诗歌创作往往有着直接的影响 。因而,我们在欣赏诗歌的时候,就应当借此来理解诗歌、把握诗歌 。4.注意作品中的“细节描写” 。中国古典诗词一般篇幅短小精悍,这样就不象叙事性作品那样有过多的细节描写 。但是,即使是短小的篇章哪怕是抒情小品,也同样不能忽视了其中的细节描写 。5、注意作者的“逻辑思维” 。古典诗词人们一般能注意到其中的形象思维,并对此加以充分的分析,而忽视了对作品进行必要的逻辑思维的分析理解,从而在某些时候不能全面客观地鉴赏出作品的真正意蕴 。形象思维不能排斥逻辑思维,而且必须以逻辑思维为基础 。6.注意作品中的“典故”运用 。用典,是古诗词中常用的一种表现方法,在增强了作品意蕴的同时,也给我们阅读造成了一定的影响 。有些时候要是不能正确理解其中典故的含义就直接影响对整个作品的鉴赏 。所以必须对作品中的“典故”有个初步的理解,透过原来典故中的本意进而理解出用典后所表达出的新的含义 。一般而言,古诗词中的用典要注意以下几种情形 。点化前人语句 。点化不同于直接引用,而是将前人语句消化后用自己的话写出 。明用历史故事 。在引用历史故事时,明白地指出是何人何事,这是明用 暗用历史故事 。比明用隐蔽,因为没有明白地指出是什么,所以难以一眼看出 。如果知道所用的历史故事,便能读懂诗词;反之,便要大伤脑筋了 。反用历史故事 。明用和暗用历史故事,都是正用其意,反用历史故事,则是反用其意 。二、 鉴赏、评价 1.把握诗歌的意象与意境 诗歌的意象: 诗歌的意象是多种多样的,归纳起来有以下几类: (一)象征性意象 (二)比喻性意象 (三)描述性意象 (四)通感性意象 2. 鉴赏诗歌中的形象 所谓“形象”就是文学作品中展示出来的生活图画,一般可分为人物形象和自然景物 。(1)人物形象 。诗中的诗人形象“我”,一般指的就是抒情主人公,即诗人自己 。有别于小说中的“我”(非作者本人) 。(2)景物形象 。诗中的景物形象是情中景 。抒情诗,往往是借助客观物象(山川草木等)表现出来的主观感情形象,也就是含有“意”的形象,即“意象” 。诗人一般借意象来表现自我,诗人作为主体,往往与意象这个客体合而为一 。有时诗中有几个意象,各个意象之间都有一定的联系 。一般的短评写作时要注意先“盖帽”,即说出诗人的形象的总体特征,再以此为“中心论点”,从诗歌的具体语词方面对这个论点进行分析论证 。其他三个方面的鉴赏和评价一般也使用这个思路 。值得注意的是一定要围绕“这个”论点来写 。初学者往往失却重点,在简短的文字中写到各方面的内容 。鉴赏诗人形象的思路与其他文学作品中的方法一致,一般从其“社会地位”“思想意识”“性格特征”等方面入手 。但在具体写作过程中不宜出现这些字眼,我们在这时借用的是它的方式和思路 。3、 鉴赏作品的语言 诗歌的语言主要特征有:凝练性、形象性、情感性、跳跃性 。鉴赏诗歌的语言主要从这几个方面入手 。而这几个方面往往是合为一体的 。4.鉴赏作品的表达技巧 表达技巧指诗人在借助语言文字塑造艺术形象时,灵活运用一般创作规则和方法所表现出来的具体而又特殊的艺术手段 。主要考查艺术特色和表现形式 。(1)抒情方法 。抒情方法包括直接抒情(直抒胸臆)和间接抒情 。间接抒情的主要手段有借景或物抒情,借人或物言志,另外还有融情于景、怀古伤今和即事感怀等 。(2)表现手法 。表现手法可以从三个方面进行把握: 1、创作方法:赋、比、兴; 2、表达方式:记叙、描写、抒情、议论; 3、构思技巧:以动写静,乐景写哀、虚实结合、小中见大、点面结合、想象联想、象征寄托等 。在这三个方面中,第三方面为其重点 。(3)用典 。鉴赏诗歌的用典主要明确两点: 1、典故的来源及其含义 。2、用典的作用 。用典的作用在唐以前诗歌中主要表现为增加诗歌的容量,使诗典雅耐读,富于文采;在唐以后的诗词曲中主要是怀古伤今,咏史言志 。(4)风格 风格是由创作个性决定的作品在思想与艺术上总的特色 。风格就大处而言,有浪漫主义和现实主义之分 。从诗词曲的总体风格来讲有诗庄、词媚、曲谐(俗)之说,词又有豪放和婉约之别 。1、不同的风格有不同的特征: 浪漫主义:善于抒发对理想世界的热烈追求,常用夸张手法,语言热情奔放,想象瑰丽神奇 。代表的诗人有屈原、李白、李贺、苏轼、龚自珍等 。现实主义:注重按照生活本来的样了精确细腻地描写现实,真实地反映人民的生活与追求 。代表的诗人有杜甫、辛弃疾、陆游等 。2、许多诗人形成了自己的独特的风格: 苏轼、辛弃疾:豪放 柳永、李清照:婉约李煜、刘禹锡:隽永 谢朓、谢灵运:自然 李白:清新飘逸 杜甫:沉郁顿挫 屈原:雄浑悲壮 王安石:雄健高峻陶渊明:淡远闲静 王维:恬淡优美 王昌龄:雄壮豪迈 李贺:雄浑奇特 曹操:豪放磅礴 3、不同类型的诗有不同的风格: 宫廷诗:缠绵宛转 田园诗:恬淡宁谧山水诗:清新优美 边塞诗:悲凉慷慨 讽喻诗:沉郁激愤咏史诗:雄浑壮阔 (5)修辞: 主要掌握高考所要求的八种修辞手法,考查的形式一般是明辨修辞的艺术手法,分析修辞的艺术效果 。5. 评价作品的思想内容 第一,思想感情: 考查的主要有三点: 1、情感类别:哀怨、激愤、憎恶、忧愁、欣喜、欢快、向往、离愁别恨、怀古伤今等 。2、情感载体:杨柳——离别 菊花——傲骨 圆月——团圆落叶——失意等 。3、抒情方法:见前“鉴赏表达技巧部分” 第二,内容主旨: 考查的主要有: 1、涉及的文化常识、生活常识、历史典故、神话传说和自然现象 。2、某一诗句的大意或内涵 。3、诗人的思想倾向、政治主张、志向追求、生活经历等 。4、时代背景、社会现实 。诗歌表现思想内容的形式大致有两种,一是借景物抒情,一是借人物言志 。律诗、绝句大多是先描写景物,后抒发情怀;词曲往往是咏物怀古,即借事物、借人物来表明心志 。思想内容也就在抒情言志的诗句里得到集中的体现 。对诗歌思想感情的鉴赏,首先从诗歌的基本内容入手,其次写出作者在诗歌中所蕴含的情感 。三、总结、表述 1.灵活运用常见的古诗鉴赏术语,准确得体地表述自己“就诗论诗”的心得。“写什么”方面:写景抒情; 咏物言志(情); 怀古咏史; 即事感怀;边塞征战; 山水田园; 意象; 意境; 背景;主旨 。“怎样写”方面:浪漫主义;现实主义;诗眼;借景抒情; 融情于景;直抒胸臆; 虚实相济; 绘形绘声绘色;动静结合;化静为动;炼字;起承转合;赋比兴;夸饰;用典;含蓄;对仗;韵脚 。“为何写”方面:抒发……的思想感情; 反映……的社会现实;表现……的情趣;寄托……的情怀(如爱慕、愁绪、惆怅、苦闷等);表达……的追求; 流露……的倾向;发出……的感慨; 袒露……的心迹; 造就……的情致 。2.区分几个概念,明确答题的内容角度 问“表达方式”,则答 叙述、描写(虚实、动静)、议论、抒情、铺陈等; 问“修辞手法”,则答 所运用的修辞格; 问“艺术(表达)技巧”,则答 想像、联想、衬托(正衬或反衬)、对比、象征、用典、化用、含蓄蕴藉等 。4.、答题时,要特别注意以下几点: 一是紧扣要求,不可泛泛而谈;二是要点要齐全,要多角度思考;三是推敲用语,力求用语准确、简明、规范 。修辞手法和说明方法在阅读文中的作用(阅读理解) 1、排比、反复: 强烈的抒发了———— 。排比往往给人一气呵成之感,语言畅达,有气势,能增强文章的说服力和感染力 。反复强调某个意思或突出某种情感 。2、反问:使——语气更加强烈,比一般陈述句表达的感情更加强烈,比直说意思表达更鲜明 。3、比喻:用比喻来描写事物,可以把事物描写的生动形象,具体可感;用来阐述道理,可以把道理阐述的通俗浅显、易于理解 。4、夸张:用来强调或突出事物某一方面特征,表达某种强烈的思想感情 。5、设问:自己回答问题引起读者的注意和思考,还有对——起强调作用 。6、对偶:使句式更加——,语言工整等 。1、打比方:使——更加形象生动 。语言生动 。2、分类别:使对—的说明更加清楚 。3、举例子:使读者更加相信——4、列数字:使读者更加相信,使语言更加准确 。5、作比较:通过比较更鲜明的揭示出——6、下定义:对——的解释更加准确 。对事物本质特点的解释 。7、作诠释:阐明事物的某一特点,也是对——的解释更加准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