望洞庭古诗带拼音的

《望洞庭》唐代:刘禹锡
hú guāng Qiū yuè liǎng xiāng hé,
湖 光 秋 月 两 相 和,
tán miàn Wú fēng jìng wèi mó 。
潭 面 无 风 镜 未 磨 。
yáo wàng Dòng tíng shān shuǐ cuì,
遥 望 洞 庭 山 水 翠,
bái yín Pán lǐ yī qīng luó 。
白 银 盘 里 一 青 螺 。
白话译文:秋夜明月清辉,遍洒澄净湖面,湖面平静无风,犹如铁磨铜镜 。遥望美丽洞庭的湖光山色 。真的令人浮想联翩 。那翠绿的君山,真像银盘里的一枚玲珑青螺 。
望洞庭古诗带拼音的

扩展资料:
赏析
刘禹锡这首《望洞庭》选择了月夜遥望的角度,把千里洞庭尽收眼底,抓住最有代表性的湖光山色,轻轻着笔,通过丰富的想象,巧妙的比喻,独出心裁的把洞庭美景再现于纸上,表现出惊人的艺术功力 。
“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 。”这首小诗的前两句是说,秋夜明月清辉,遍洒澄净湖面,湖面平静无风,犹如铁磨铜镜 。
秋夜皎皎明月下的洞庭湖水是澄澈空明的 。与素月的清光交相辉映,俨如琼田玉鉴,是一派空灵、缥缈、宁静、和谐的境界 。这就是“湖光秋月两相和”一句所包蕴的诗意 。“和”字下得工炼,表现出了水天一色、玉宇无尘的融和的画境 。而且,似乎还把一种水国之夜的节奏——演漾的月光与湖水吞吐的韵律,传达给读者了 。
接下来描绘湖上无风,迷迷濛濛的湖面宛如未经磨拭的铜镜 。“镜未磨”三字十分形象贴切的表现了千里洞庭风平浪静的景象,在月光下别具一种朦胧美 。“潭面无风镜未磨”以生动形象的比喻补足了“湖光秋月两相和”的诗意 。因为只有“潭面无风”,波澜不惊,湖光和秋月才能两相协调 。否则,湖面狂风怒号,浊浪排空,湖光和秋月无法相映成趣,也就无“两相和”可言了 。
“遥望洞庭山水色,白银盘里一青螺 。”诗的后两句是说,遥望美丽洞庭的湖光山色,那翠绿的君山,真像银盘里的一枚玲珑青螺 。
诗人的视线又从广阔的平湖集中到君山一点 。在皓月银辉之下,洞庭山愈显青翠,洞庭水愈显清澈,山水浑然一体,望去如同一只雕镂剔透的银盘里,放了一颗小巧玲珑的青螺,十分惹人喜爱 。后两句诗想象丰富,比喻恰当,色调淡雅,银盘与青螺互相映衬,相得益彰 。诗人笔下的秋月之中的洞庭山水变成了一件工艺美术的精品,给人以莫大的艺术享受 。
“白银盘里一青螺”,真是匪夷所思的妙句 。然而它的擅胜之处,不只表现在譬喻的精警上,尤其可贵的是它所表现的壮阔不凡的气度和它所寄托的高卓清奇的情致 。在诗人眼里,千里洞庭不过是妆楼奁镜、案上杯盘而已 。举重若轻毫无矜气作色之态,这是十分难得的 。把人与自然的关系表现得这样亲切,把湖山的景物描写的这样高旷清超,这正是作者性格、青草和美学趣味的反映 。
一首山水小诗,见出诗人富有浪漫色彩的奇思壮采,这是很难得的 。
《望洞庭》古诗望洞庭
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 。
遥望洞庭山水翠,白银盘里一青螺 。
词句注释
洞庭:湖名,在今湖南省北部 。
湖光:湖面的波光 。两:指湖光和秋月 。和:和谐 。指水色与月光交相辉映 。
潭面:指湖面 。镜未磨:古人的镜子用铜制作、磨成 。此句意思一说是湖面无风,水平如镜;一说是远望湖中的景物,隐约不清,如同镜面没打磨时照物模糊 。
山水翠:一作“山水色” 。山,指洞庭湖中的君山 。
白银盘:形容平静而又清的洞庭湖面 。白银,一作“白云” 。青螺:这里用来形容洞庭湖中的君山 。
白话译文
洞庭湖上月光和水色交相融和,湖面风平浪静如同未磨的铜镜 。
远远眺望洞庭湖山水苍翠如墨,好似洁白银盘里托着一枚青螺 。
望洞庭古诗带拼音的

扩展资料:
《望洞庭》是唐代文学家刘禹锡创作的一首诗 。此诗描写了秋夜月光下洞庭湖的优美景色,表达了诗人对洞庭风光的喜爱和赞美之情,表现了诗人壮阔不凡的气度和高卓清奇的情致 。首句描写湖水与素月交相辉映的景象,第二句描绘无风时湖面平静的情状,第三、四句集中描写湖中的君山 。
全诗选择了月夜遥望的角度,把千里洞庭尽收眼底,抓住最有代表性的湖光山色,轻轻着笔,通过丰富的想象、巧妙的比喻,独出心裁地把洞庭美景再现于纸上,显示出惊人的艺术功力 。
《望洞庭》是唐穆宗长庆四年(824年)秋刘禹锡赴和州刺史任、经洞庭湖时所作 。刘禹锡在《历阳书事七十韵》序中称:“长庆四年八月,予自夔州刺史转历阳(和州),浮岷江,观洞庭,历夏口,涉浔阳而东 。”刘禹锡贬逐南荒,二十年间去来洞庭,据文献可考的约有六次 。其中只有转任和州这一次,是在秋天 。而此诗则是这次行脚的生动记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