氧化铁的化学式|陶釉色中氧化铁的呈色作用( 三 )


氧化铁的化学式|陶釉色中氧化铁的呈色作用

北宋钧窑天青釉红斑玉壶春瓶
在硅酸盐玻璃中 , Fe2+和Fe3+也总是共存的 , 其中 , Fe3+能以八百思特网面体6配位[FeO6]和四面体4配位[FeO4]两种结构状态存在 。当Fe3+以四面[FeO4]存在时 , 具有与硅氧四面体[SiO4]相似的结构 , 这时Fe3+的着色能力较强 , 且强烈吸收紫外线并延伸至可见光区 , 使玻璃呈黄绿色 。当Fe3+以八面体[FeO6]存在时 , 则其位于网络空隙之间 , 这样结构中的Fe3+在可见光区基本无吸收 , 玻璃接近无色或带很淡的品红色 。
关于铁在玻璃体中的存在形式 , Weyl教授曾进行了系统的研究 , 认为玻璃中铁的氧化价态存在着以下动态平衡关系:
氧化铁的化学式|陶釉色中氧化铁的呈色作用

由此可见 , 随着釉中铁元素含量的多寡、烧成温度及气氛 , 其他杂质元素、基础组成酸碱度等的影响 , 则可能出现蓝、绿、黄、棕及其过渡色等多种颜色效果 。
氧化铁的化学式|陶釉色中氧化铁的呈色作用

钧窑盘
由〔图二〕可以看出 , 较低温度下 , 氧化铁最初沿气泡界面析出 , 形成-Fe2O3析晶小红斑〔见图三〕 , 温度升高 , 红斑边缘的氧化铁熔入玻璃体 , 在红点的周围形成蓝圈 , 随着温度的进一步提高 , 析出的氧化铁熔解形成蓝色团 , 继续升高温度蓝色团向周围扩散 , 形成蓝色的釉层(见图二b、e、f) 。初期的蓝色由沿气泡或分相相界析出的氧化铁再熔解形成 , 而随着温度提高后 , 析出细小的蓝点 , 放大镜下呈蓝色小圈 。进一步升高温度则釉色变为 棕黄色 。整体可以看出 , 随着氧化铁的聚集、溶解、扩散 , 其局域浓度发生较大变化 , 这个过程伴随 着釉色的变化 , 而釉色的变化过程与蓝铁矿的氧化变化过程很相似 。当红斑周围氧化铁熔解时 , 低 熔点的金属氧化物与氧化铁离子的浓度较高 , 这个过程中不仅存在Fe2O3的分解(即使在纯氧气氛下温度较高时也存在氧化铁的分解 ) , 而且由于其它碳酸盐硫酸盐等分解气体的逸出 , 使釉层内的氧分压降低 。促进了Fe2+的生成;另外 , 此处磷离子与其它碱性金属离子的浓度也相对较高 , 在磷酸盐玻璃中铁离子也多以Fe2+存在 , 少量的Fe3+离子多处于[FeO ]配位 , 其显色很弱?2? 。因此 , 在红斑熔解的周围形成了蓝色的色圈及扩散形成蓝色团 , 在适当温度下蓝色团扩散至整个釉层显蓝色 。〔图二〕(g,h)中的蓝黑点 , 则有可能为磷酸亚铁所致 。蓝色釉的形成 , 也可能因为铁离子表面产生玻璃体后 , 或铁离子大部分处于分相微相中 , 获得了适当的气氛保护而使Fe2+不被氧化 。但基础组成变化或烧成温度提高后 , 如果没有采取还原焰措施 , 氧化性气氛使得这一现象发生改变 , 釉色将 向棕色过渡 。
氧化铁的化学式|陶釉色中氧化铁的呈色作用

金至元 钧窑天蓝釉紫斑冲天耳三足炉
钧瓷是还原或弱还原气氛中烧成 , 且釉中铁含量基本不超过2.5% , 所以该系列釉色多为天蓝、天青 , 而没有铁的棕色出现 。由文献 可知 , 钧瓷碧蓝、天蓝、淡天蓝、月白及天青釉中 , 氧化铁的含量差别并不大 , 甚至月白比碧蓝釉铁含量略高 。这种现象多为烧成温度造成釉中微观结构的不同 所致 , 月白色釉中存在较高量的气泡、分相或析晶等 , 使入射光漫反射更强 。
〔图三〕 14#釉中析出的氧化铁晶体红斑
氧化铁的化学式|陶釉色中氧化铁的呈色作用

(二)基础组成对铁着色的影响
按照氧化铁分子式Fe2O3 , 氧阴离子与铁阳离子之比只是1.5 , 因此Fe2O3类似Al2O3 , 既不能自身形成[FeO4]基团 , 也不能与纯SiO2结合形成[FeO4]基团 。形成四面体连续结构的条件是要求氧的比值最低为2 , 在碱存在的情况下则可形成[FeO4]基团 , 因为铁离子吸收碱金属或碱土金属氧化物中的氧 。由此可见 , 形成[FeO4]基团的倾向必然取决于基础玻璃的组成 , 尤其取决于网络改良离子的大小和位势 , 这使得釉的基础组成对铁的呈色有较大影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