氧化铁的化学式|陶釉色中氧化铁的呈色作用( 五 )


氧化铁的化学式|陶釉色中氧化铁的呈色作用

宋 钧窑天蓝釉紫斑碗
〔图四〕 [PO4]在硅氧网络中的结构示意图
氧化铁的化学式|陶釉色中氧化铁的呈色作用

(三)分相结构对铁呈色的影响
组成对釉色的影响 , 可因釉的分相结构而强化 。分相不仅造成了釉层的不均匀性 , 而且影响到铁离子浓度的分布 , 以及铁离子周围其它金属离子的浓度变化 , 由此对釉色产生很大影响 。玻璃分相增加了相之间的界面 , 成核总是优先产生于相的界面上 。分相中分散相较母相有明显大的迁移率 , 这种高迁移率促进均匀成核 。当微相中着色离子浓度达到饱和就会从釉中析出晶相 , 或高浓度下 , 使整个釉层颜色变深 。分相结构与温度的影响也紧密关联 , 因为烧成温度直接影响到分相结构 。在釉中 , 微相一旦形成 , 其长大由扩散过程来控制 , 随着温度升高某些分相微粒长大 , 微粒群同时在恒定的体积内发生重排 , 随后 , 长大的微粒在消耗小微粒的过程中继续长大 , 其中的各种离子浓度也发生变化 , 相当于小区域内釉的基础组成和着色离子浓度发生改变 , 釉色自然发生变化 。
氧化铁的化学式|陶釉色中氧化铁的呈色作用

钧窑月白釉小杯
低温下 , 釉中的铁离子沿气泡或分相微粒的界面聚集并可能析出晶体 , 使釉面呈现红花效果 , 随着温度的升高 , 铁离子集中于高碱低硅的微相结构中 , 使微相成为高铁离子浓度的“色团” , 温度继续升高 , 该“色团”扩散到整个釉层 , 产生了颜色釉 。较低温度下 , 分相结构对釉色的影响并不显著 , 从试样看 , 是因为铁离子大部分还没有熔入玻璃体 , 随着温度的升高至釉的颜色基本均一时 , 分相微滴对釉色的影响便凸现出来 。分相微粒越小越密集 , 釉色越深 , 甚至能呈现为饱和度很高的黑色 , 分相微粒尺寸与分布密度适中 , 釉色呈海蓝色 , 随着微滴的尺寸增大与分布稀疏 , 釉色向紫蓝至棕色偏移 , 在没有分相的透明釉中 , 只呈现为单一的棕色 , 但釉中有大量析晶或气泡时 , 或高浓度分相微滴时 , 也有可能呈奶白色、米黄色、淡蓝色、淡青色或月白色等 。钧瓷釉中的铁含量较少 , 虽有分相造成的铁浓度不均分布 , 但微相中的铁含量没有达到饱和 , 所以没有其晶花析出 , 仅有蓝色斑纹形成 。
〔图五〕 不同底色釉的OM分析与其分相结构的SEM分析
氧化铁的化学式|陶釉色中氧化铁的呈色作用

aa1: 7#釉较低温度 , 黄底红花 bb1:7#釉正烧 , 蓝底红花 cc1:10#釉正烧 , 绿底红花
从〔图五:a、a1、b、b1〕可以看出 , 随着温度小幅度的升高 , 分相结构微有变化 , 但分相微滴的尺寸基本在100nm左右 , 釉色却已产生变化 , 其颜色的变化应该主是要铁熔入玻璃相特别是微相中的量变化而产生的 。〔图五〕(b)与(c)对比 , 虽然底釉色有蓝、绿之分 , 但分相结构与微滴尺寸却很相似 。可见釉色偏绿还是偏蓝 , 在某些时候 , 区别不在分相微粒大小 , 即不是乳光蓝色所能左右 , 而在含铁量高的微相中其它氧化物含量的影响 , 其原理如上节所述 。分相结构 , 也许对其中的铁离子所处配位状态有影响 , 也可能对其有保护作用不被氧化 , 所以 , 中性焰下 , 有分相存在 , 釉色才可能呈蓝色或绿色 , 一旦分相结构消失 , 釉色则呈其氧化状态的棕色;还原条件下则呈青绿色 。而相同组成但不含氧化铁的分相釉 , 却只有微弱的异角蓝光现象〔图六〕 , 且釉层厚度需达到3mm以上才能看到很淡的蛋白色效果 , 很难得到呈色稳定又鲜亮的蓝色 。微相中铁离子的存在 , 加大了微相与基相的折射率差 , 使乳光蓝色加强 , 但在高浓度分相微粒、气泡、析晶颗粒存在时 , 因釉的乳浊性增强 , 乳光蓝色被遮蔽 。因此钧瓷釉中的乳光蓝色只是偶然现象 , 并非大多钧瓷蓝、青系列釉色的真正呈色机理 , 但在某些较为透明或半透明的钧瓷分相釉中 , 乳光对釉色有辅助着色作用 , 并因异角变色而有神奇的艺术效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