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闺阁的古诗( 三 )


全诗手法如同电影,有画面,有“画外音” 。月照长安万户、风送砧声、化入玉门关外荒寒的月景、插曲:“何日平胡虏,良人罢远征 。”……这是十分有意味的诗境,读者须知,这种犹如女声合唱的“插曲”决不多余,它是画面的有机组成部分,在画外也在画中,它回肠荡气,激动人心 。
形容古代女子闺阁寂静的诗句,急急急!!要三、四句就够了 。。风轻帘舞烛摇弋,婵鸣旧曲追远忆,
镜前花容添新愁,独理青丝空阁寂 。更多还有吗?、
是接着往下写还是另弄一首?
另一首 。
传李清照的诗:
点绛唇
寂寞深闺,柔肠一寸愁千缕 。惜春春去,几点催花雨 。倚遍阑干,只是无情绪!人何处?连天衰草,望断归来路 。
浣溪沙
莫许杯深琥珀浓,未成沉醉意先融,疏钟已应晚来风 。瑞脑香消魂梦断,辟寒金小髻鬟松,醒时空对烛花红 。
忆秦娥
临高阁,乱山平野烟光薄 。烟光薄,栖鸦归后,暮天闻角 。断香残酒情怀恶,西风催衬梧桐落 。梧桐落,又还秋色,又还寂寞 。
醉花阴
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消金兽 。佳节又重阳,玉枕纱橱,半夜凉初透 。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 。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
明朝才女叶小鸾,才情过人,诗词俱佳 。可惜十七岁就香消玉损,请问她是得什么病死的?1632年十月十一,一代才女叶小鸾于婚前五日夭折,年仅十六岁 。近四百年来,有关叶小鸾死亡的原因,人们众说纷纭,特别是近些年来,随着对午梦堂研究的展开,叶小鸾的死因再度引起人们的关注,各种假设、猜测颇多,使叶小鸾的死因成了一个不解之迷 。
笔者生于午梦堂遗址故里的邻村,曾长期生活、工作在午梦堂遗址故里所属的乡镇,在研究工作上有着得天独厚的条件,通过近二十年的研究,著有《满门风雅午梦堂》、《分堤吊梦》等专著,在各地报刊发表相关文章几十篇,对叶小鸾死亡之迷也作过分析 。最近读到几篇写叶小鸾死亡之迷的文章,离谱到出奇,故作专文分析,方便读者能有恰当的理解,且一并求教于方家 。
叶小鸾其人
叶小鸾,字琼章,一字瑶期,1616—1632,午梦堂主叶绍袁、沈宜修夫妇的第三个女儿 。
叶小鸾生于文苑世家,父亲叶绍袁是江苏吴江的分湖世家叶氏第二十四世,明天启五年(1625)进士,母亲沈宜修来自同邑的另一文苑世家松陵沈氏,沈氏以戏曲闻名,与同时代汤显祖为代表的“临川派”齐名,称“吴江派” 。
叶小鸾生时,母亲因产后体虚,且当时家中经济拮据,缺少营养调理身体,奶水不足 。同一时期,小鸾的舅母张倩倩刚生下的婴儿却不幸夭折 。于是,出生才四个月(也有说六个月)的小鸾被送往舅舅家,由舅舅、舅母代为扶养照料 。
舅母张倩倩是沈宜修的表妹,且是当时江南出名的才女,但她所作诗词大多散佚,仅有数首流传,也多是小鸾母女记忆后录存下来的,张倩倩把叶小鸾当作亲生孩子一般看待,不但呵护宠爱有加,还常常教育小鸾读书识字、课读诗文 。小鸾寄育的第二年春天,沈宜修去看望父亲(小鸾的外公)时,张倩倩对沈宜修说:是儿(这个孩子)灵慧,日后当齐班(昭)蔡(文姬),姿容也非寻常人可比 。因而对小鸾的教导格外上心 。叶小鸾在舅母的照料下,很早就显露了不凡的才情,四岁时就能背诵《离骚》及万首唐人绝句,终卷不遗一字,而且还能略知其含义 。舅母教其识字,过了几天考她时,故意写了错别字来让她识,小鸾也能辨别出来,对舅母说,这个字弄错了,舅母是不是误写了?让舅母越加怜爱 。
1625年,父亲叶绍袁考中进士,举家欢庆 。十一月,叶小鸾正式离开舅家,回到了离别十年之久的父母身边 。
深得舅母张倩倩才情真传的叶小鸾,在舅母的教读下,少小即已才情初露,回到父母家中,在父母的耳濡目染下,才华渐渐展示 。回家不久,一日傍晚在堂前乘凉,坐看月色,月华初上,清冷的月光照着院中的疏枝密叶,风竹萧萧,景色如画,母亲沈宜修触动心思,随口吟出“桂寒清露湿”,尚未想到下句,一傍的小鸾就接口道:“枫冷乱红凋”,母亲沈宜修大喜过望,对小鸾如此敏捷的才思,赞为有柳絮因风之思,对爱女愈发怜爱,此后对小鸾更勤加指导,亲自课读唐宋人诗,以及作诗基础的对对子 。
在叶家三姐妹中(纨纨、小纨与小鸾),小鸾虽最年幼,得父母宠爱、姐姐们呵护,但她们姐妹年岁相仿,姐妹情深 。小鸾与她的姐妹们从小就受到了良好的教育,父母很早即对她们进行文学的启蒙,并培养和鼓励她们对文学的兴趣,发展她们在文学上的才情 。她们除了在一起吟诗作画,做些女红等劳作外,还常常结伴外出游玩,诸如踏青赏花、扑蝶游戏,夏日里划着小船去采莲花、秋风里到分湖中去摘菱角,快乐的乡村生活,既让她们感受到生活的不容易(农夫的艰辛劳作),又使她们比一般的闺阁女子更多地了解社会生活,视野来得更开阔,同时,又在亲密无间的游玩中结成了深深的姐妹情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