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节有关的来历和风俗古诗俗语名言的( 二 )


堪笑楚江空渺渺 , 不能洗得直臣冤 。
2、七律.端午
(唐)殷尧藩
少年佳节倍多情 , 老去谁知感慨生;
不效艾符趋习俗 , 但祈蒲酒话升平 。
鬓丝日日添白头 , 榴锦年年照眼明;
千载贤愚同瞬息 , 几人湮没几垂名 。
3、竞渡歌(节录)
(唐)张建封
五月五日天晴明 , 杨花绕江啼晓鹰;
使君未出郡斋外 , 江上早闻齐和声;
使君出时皆有准 , 马前已被红旗引;
两岸罗衣扑鼻香 , 银钗照日如霜刃;
鼓声三下红旗开 , 两龙跃出浮水来;
棹影斡波飞万剑 , 鼓声劈浪鸣千雷;
鼓声渐急标将近 , 两龙望标目如瞬;
坡上人呼霹雳惊 , 竿头彩挂虹霓晕;
前船抢水已得标 , 后船失势空挥挠 。
4、节令门.端阳
(清)李静山
樱桃桑椹与菖蒲 , 更买雄黄酒一壶 。
门外高悬黄纸帖 , 却疑账主怕灵符 。
5、七律.端午
端午偏逢风雨狂 , 村童仍着旧衣裳;
相邀情重携蓑笠 , 敢为泥深恋草堂;
有客同心当骨肉 , 无钱买酒卖文章;
当年此会鱼三尺 , 不似今朝豆味香 。
三、相关谚语
未食五月粽 , 被褥不甘松 。未食五月粽 , 破裘唔甘放 。未食五月粽 , 破裘毋甘放 。未食五月粽 , 寒衣勿入栊 。未食五月粽 , 寒衣未入栊 。食过五月粽 , 寒衣收入杠 , 未食五月粽 , 寒衣不敢送 。未食五月粽 , 寒衣不入栊 , 食过五月粽 , 不够百日又翻风 。
清明插柳 , 端午插艾 。(北方)
蛤蟆蝌蚪躲端午 。(北方)
端午不戴艾 , 死去变妖怪。(西北)
午时水饮一嘴 , 较好补药吃三年。(山东)
喝了雄黄酒 , 百病远远丢 。(山西)
有钱难买五月五日旱(山西)
未吃端午粽 , 寒衣不可送;吃了端午粽 , 还要冻三冻 。(宝山)
端午节 , 天气热;五毒醒 , 不安宁 。(江浙)
端午请菩萨 , 端六发乌贼。(江浙)
良辰当五日 , 偕老祝千年 。(江苏)
求有关端午节的几首古诗的翻译和赏析浣溪沙
游蕲水清泉寺 。寺临兰溪 , 溪水西流① 山下兰芽短浸溪 , 松间沙路净无泥 。萧萧暮雨子规啼② 。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 。休将白发唱黄鸡③ 。
① 元丰五年(1082)三月谪居黄州期间作 。《东坡志林》卷一载:“(余)因往(沙湖)相田得疾 , 闻麻桥人庞安常善医而
聋 , 遂往求疗 。……疾愈 , 与之同游清泉寺 。寺在蕲水郭门外二里许” 。蕲水 , 今湖北浠水县 , 在黄州东 。兰溪 , 出箬
竹山 , 溪两侧多生兰草 , 故名 。
② 萧萧 , 同潇潇 , 雨声 。子规 , 杜鹃的别名 。
③ 休将 , 不要 。白发 , 指老年 。
这是一首触景生慨、蕴含人生哲理的小词 , 体现了作者热爱生活、乐观旷达的人生态度 。
上片写暮春游清泉寺所见之幽雅景致 。山下溪水潺湲 , 溪边的兰草才抽出嫩芽 , 蔓延浸泡在溪水中 。松柏夹道的沙石小路 , 经过春雨的冲刷 , 洁净无泥 。时值日暮 , 松林间的杜鹃在潇潇细雨中啼叫着 。这是一幅多么幽美宁静的山林景致啊!首七字既点出游清泉寺时的时令 , 也点明兰溪之名的由来 。“浸”字与“皋兰被径兮 , 斯路渐”(《楚辞·招魂》)中的“渐”字一样 , 均有“蔓延”之意 。兰草此际始出“芽” , 其芽尚“短” , 但生机勃勃 , 长势很快 , 已由岸边蔓延至溪水中矣 。杜鹃啼声凄婉 , 本是易引发羁旅之愁的 。但作者此际漫步溪边 , 触目无非生意 , 浑然忘却尘世的喧嚣和官场的污秽 , 心情是愉悦的 。兼之疾病始愈 , 有医者相伴游赏 , 故杜鹃的啼叫亦未能搅乱作者此时之清兴 。总之 , 上片只是写实景 , 其内心所唤起的应是对大自然的喜爱及对人生的回味 , 这就引出了下片的对人生的哲思 。
下片就眼前“溪水西流”之景生发感慨和议论 。“百川东到海 , 何时复西归”(汉·《长歌行》) 。“花有重开日 , 人无再少时” 。江水的东流不返 , 正如人的青春年华只有一次一样 , 都是不可抗拒的自然规律 , 曾使古今无数人为之悲叹 。而作者此际面对着眼前西流的兰溪水 , 却产生奇妙的遐想:既然溪水可以西流 , 人为什么不可以重新拥有青春年华呢?人生之“再少” , 非如道教徒所企求的“返老还童” , 乃是说应保持一种年轻的乐观的心态 。因为人并不能改变这个世界;人所能改变的 , 仅仅是对这个世界的态度和看法 。白居易《醉歌》诗有“谁道使君不解饮 , 听唱黄鸡与白日 。黄鸡催晓丑时鸣 , 白日催年酉前没 。腰间红绶系未稳 , 镜里朱颜看已失”诸句 , 乃嗟老叹衰之词也 。作者尾句反用其意 , 认为即使到了暮年 , 也不应有那种“黄鸡催晓”、朱颜已失的衰颓心态 , 体现了作者在贬谪期间旷达振作的精神状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