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姜女庙前对联的再研究( 四 )


西汉时已有了孟姜女“夫死后向城而哭,城为之崩”的记载(刘向《说苑》及《列女传》) 。至于哭崩的城墙在何处,虽然有莒城说、杞梁说和梁山说不一,但均在齐地,而非秦之万里长城 。郦道元《水经注》认为孟姜女哭崩的是莒城 。大约到了唐代,这一题材演变成了孟姜女千里寻夫、哭崩万里长城的故事,具备了今天的刍形 。《周贤记》把故事搬到了燕国,孟姜名孟仲姿,杞梁变成杞良 。杞良为逃筑城之役,误入孟超后园 。孟女仲姿正在洗澡,古人贞操观念极重,信守女儿之体只能为丈夫所见,故二人乃结为夫妻 。后来杞良回到长城工地后被处死,埋尸长城之下,于是仲姿千里寻夫,哭崩长城,又于累累白骨中滴血验骨,终得丈夫遗骸云 。
古代战争频仍,徭役繁重,征夫离妇之怨,乃为传统主题 。汉末陈琳即有《饮马长城窟行》:“饮马长城窟,水寒伤马骨 。往谓长城吏,慎莫稽留太原卒……君独不见长城下,死人骸骨相撑拄?”其后历代诗人皆有咏其事者 。唐代诗僧贯休,则有《杞梁妻》,竟咏孟姜女哭长城之事 。其后这一题材乃进入许多诗人笔下,为这一故事的广为流布,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
从元代起,孟姜女的故事开始搬上舞台 。陶宗仪《南村辍耕录》、钟嗣成《录鬼簿》等对此均有记载 。在这些戏曲中,孟姜转化成孟姜女,杞梁衍生出杞良、范杞良、范希郎、范喜郎、万喜良等名 。
随着孟姜女故事的流传,各地兴起了建庙热 。现知孟姜女最早的庙建于北宋,河北徐水和陕西铜川都发现北宋祥符和嘉庆年间重修姜女庙的碑刻 。许多方志都把孟姜女说成是本地人,临淄、同官(铜川)、安肃(徐水)、山海关和潼关都有孟姜女的墓冢 。清末上海拓建马路时曾于老北门城脚掘出一石棺,中卧一石像,胸有“万杞梁”三字,乃明嘉靖年间上海建城时所埋 。据《孟姜仙女宝卷》,始皇筑长城,太白星降童谣:“姑苏有个万喜良,一人能抵万民亡 。后封长城做大王,万里长城永坚刚 。”秦皇固城捉喜良,引发出孟姜女千里寻夫、哭倒长城的故事 。秦皇允许孟姜三件事,修桥、造坟、哭祭,孟姜痛斥暴君后投水而死 。在这一故事中,孟姜女成了松江人 。
孟姜女的故事反映了人民对封建暴政的痛恨和对自由幸福生活的渴望与追求,它经历了两千余年的流传与演变才形成今天的面貌 。孟姜女哭长城的传说在民间广为流传,其夫范喜良(卫辉人)被魏王征召修筑长城(今卫辉与辉县交界的战国长城)劳累而死,埋于长城之下 。孟姜女寻夫哭至卫辉池山段长城,感动天地,哭塌长城,露出丈夫尸骨 。至今在卫辉池山乡歪脑村一带还流传其故事,山上能见到孟姜女哭塌长城的泪滴石 。新乡市区有孟姜女河,孟姜女路,孟姜女桥等名称 。
孟姜女庙前对联的再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