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弟子规( 十 )


长者立 , 幼勿坐 , 长者坐 , 命乃坐 。
尊长前 , 声要低 , 低不闻 , 却非宜 。
进必趋 , 退必迟 , 问起对 , 视勿移 。
事诸父 , 如事父 , 事诸兄 , 如事兄 。
译文:
兄长要友爱弟妹 , 弟妹要恭敬兄长;兄弟姐妹能和睦相处 , 父母自然欢喜 , 孝道就在其中了 。
轻财重义 , 怨恨就无从生起;言语上包容忍让 , 忿怒自然消失 。
不论饮食用餐 , 或就坐行走;都要年长者优先 , 年幼者在后 。
长辈呼唤别人 , 应该立即代为传唤和转告;如果那个人不在 , 或者找不到那个人 , 应该及时告知长辈 。
称呼尊者长辈 , 不应该直呼其姓名;在尊者长辈面前 , 应该谦虚有礼 , 见到尊者长辈有所不能 , 帮助可以 , 但不应该故意炫耀自己的才能 , 故意显示自己比尊者长辈强 。
能 , 帮助可以 , 但不应该故意炫耀自己的才能 , 故意显示自己比尊者长辈强 。
路上遇见长辈 , 应恭敬问好行礼;如果长辈没有说话 , 应退后恭敬站立一旁 , 等待长辈离去 。
如果遇见长辈时 , 自己是骑马或乘车 , 应下马或下车问候;等待长者离开百步之远 , 方可续行 。
长辈站着的时候 , 晚辈不应该坐着 。具体是长辈坐下前 , 晚辈不应该先坐;大家都坐着的时候 , 长辈站起来时 , 晚辈也应该站起来;大家都坐着的时候 , 又一个长辈进来了 , 晚辈也应该立即站起来 , 以示尊敬 。长辈坐定以后 , 晚辈应该等长辈示意自己坐下时 , 才可以坐 。
在尊长跟前与尊长说话 , 或者在尊长跟前与别人说话 , 应该低声细气 , 不应该咋咋呼呼;但声音太低 , 交头接耳 , 窃窃私语 , 尊长听不清楚 , 也不合适 。
到尊长面前 , 应快步向前;退回去时 , 稍慢一些才合礼节;长辈问话时 , 应该站起来回答 , 而且应该注视聆听 , 不应该东张西望;
对待父辈祖辈 , 如养父 , 姑父 , 姨父 , 叔父 , 舅父 , 岳父 , 祖父 , 外祖父 , 曾祖父 , 外曾祖父等等长辈 , 应该如同对待自己的亲生父亲一般孝顺恭敬;对待兄辈 , 如堂兄 , 表兄 , 族兄等兄长 , 应该如同对待自己的同胞兄长一样友爱尊敬 。
古诗:弟子规

扩展资料
《弟子规》是清代教育家李毓秀所作的三言韵文 。《弟子规》文笔自然流畅 , 朴实无华 , 影响深远 , 在清代文化中占有重要地位 。
其原名《训蒙文》 , 原作者李毓秀是清朝康熙年间的一个秀才 。他以《论语》“学而篇”中“弟子入则孝 , 出则悌 , 谨而信 , 泛爱众 , 而亲仁 , 行有余力 , 则以学文”为中心 , 列述了弟子在家、出外、待人、接物与学习上应当恪守的守则规范 。后来贾存仁将其修订改编并改名为《弟子规》 。
李毓秀(1647-1729) , 字子潜 , 号采三 。山西省新绛县龙兴镇周庄村人 , 生于清代顺治年间 , 卒于雍正年间 , 享年83岁 。清初著名学者、教育家 。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弟子规
请问《弟子规》和《三字经》的主要区别是什么?1、思想主题不一样 。《弟子规》是在家、出外、待人、接物与学习上应该恪守的守则规范;《三字经》 , 是中国的传统启蒙教材 , 常识、传统国学及历史故事 , 以及故事内涵中的做人做事道理 。
2、教育对象不一样 。《弟子规》应该是相当于中学生读的 , 而《三字经》是小学生读的 。按照当时的学习年两来说 , 笼统的解释应该是在孩子儿童的时候要学《三字经》 , 要告知万事万物的道理 , 可受益一生 , 随着孩子不断的长大应该教导孩子如何做人了 , 所以这个时候就要学习《弟子规》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