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中的修辞方法有哪些( 三 )


[编辑本段]【比拟】
借助丰富的想象,把物当成人来写,或把人当成物来写,或把甲物当成乙物来写,就是比拟 。
写作时善用比拟,能启发读者想象,令文章更生动 。
比拟分为拟人和拟物 。
比拟离不开联想和想象.
比拟是根据本体事物和拟作事物之间的可拟性,借助联想和想象而形成的辞格,因此联想是通向比拟的桥梁,想象是比拟的翅膀.
比拟具有很强的感情色彩,是作者用自己自然流露的强烈感情去感染读者的一种辞格.
可以简单的将比拟看作是比喻和拟人的结合 。
[编辑本段]【通感】
通感就是把不同感官的感觉沟通起来,借联想引起感觉转移,“以感觉写感觉” 。通感技巧的运用,能突破语言的局限,丰富表情达意的审美情趣,起到增强文采的艺术效果 。
举例子来说吧:欣赏建筑的重复与变化的样式会联想到音乐的重复与变化的节奏;
闻到酸的东西会联想到尖锐的物体;
听到飘渺轻柔的音乐会联想到薄薄的半透明的纱子;
又比如朱自清《荷塘月色》里的“ 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 。
最典型的例子: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朱自清《荷塘月色》)
清香乃是嗅觉,歌声乃是听觉,作者将两种感觉互通,即为通感 。
再比如,“你笑得很甜”,这就是通感 。“甜”是用来形容味道的,这里却用形容味觉的词来形容视觉,就是通感 。
[编辑本段]【回文】
把相同的词汇或句子,在下文中调换位置或颠倒过来,产生首尾回环的情趣,叫做回文,也叫回环 。
回环运用得当,可以表现两种事物或现象相互依靠或排斥的关系 。
例子(1):信言不美,美言不信 。《道德经八十一》
例子(2):日往则月来,月往则日来 。《易经.系辞》
例子(3):非人磨墨墨磨人 。
例子(4):自我突破,突破自我 。
例子(5):你需要警队,警队需要你 。
回文诗词有多种形式,如“通体回文”、“就句回文”、“双句回文”、“本篇回文”、“环复回文”等 。
诗词歌赋的常用修辞方法诗词修辞手法常见的有比喻、拟人、夸张、对比、衬托、对偶、顶真、双关、通感等 。下面具体说说 。
一、比喻
比喻就是打比方,用某些有类似点的事物来比拟另一事物,可分为明喻、暗喻、借喻、倒喻、较喻等 。运用比喻可以突出事物特征,使表达更加生动鲜明,化深奥抽象为浅显具体 。如“一雨池塘水面平,淡磨明镜照檐楹”(刘攽《雨后池上》),水面如同轻轻磨过的明镜一样,倒映出池塘边的房檐和楹柱,以此表现了雨后池塘水面的平静 。

二、拟人
拟人就是把物当作人来写,运用拟人可以使色彩鲜明,描绘形象,表意生动 。如“雁引愁心去,山衔好月来”(李白《与夏十二登岳阳楼》),大雁有意为诗人带走愁心,君山有情为诗人衔来好月,写出了诗人流放遇赦的高兴心情 。“来时春社,去时秋社,年年来去搬寒热 。语喃喃,忙劫劫,春风堂上寻王谢,巷陌乌衣夕照斜 。兴,多见些;亡,都尽说”(赵善庆《[中吕]山坡羊?燕子》),诗人把燕子趋热避寒想象成搬运寒热,让燕子带上了更多的人情味 。“只恐夜深花睡去,故烧高烛照红妆”(苏轼《海棠》),诗人怕花睡去,所以点燃蜡烛来照,以花比人,极富雅趣 。
三、夸张
夸张就是为达到某种效果的需要,对事物的形象、特征、作用、程度等方面着意扩大或缩小的修辞 。运用夸张,可以揭示本质,烘托气氛,增强联想 。如“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李白《望庐山瀑布》),“飞”字,把瀑布喷涌而出的景象描绘得极为生动;“直下”,既写出山之高峻陡峭,又可以见出水流之急,那高空直落,势不可挡之状如在眼前 。

四、借代
是用相关的事物代替所要表达的事物的一种修辞方法 。常鳞用的古文借代有四种类型 。第一种是以部分代全体 。例如:“沙鸥翔集,锦鳞游泳”(范仲淹《岳阳楼记》)“鳞”是鱼的一部分,这里代指整体的鱼 。第二种是以特征代事物(人)本身 。例如:“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诸葛亮《出师表》“布衣”本指没官职的人穿的衣服,这里代指平民 。第三种是以具体代抽象 。例如:“浔阳地僻无音乐,终年不见丝竹声”(白居易《琵琶行》)丝和竹来是制做两种乐器的原料 。因而可以代指乐器,这里代指音乐 。第四种是人名代本体 。例如::“何以解忧,唯有杜康”(曹操《短歌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