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语文花儿为什么这样红课堂实录( 四 )
八年级初二语文文言文21(与朱元思书)~~30(古诗5首)的教参翻译21 与朱元思书
课文研讨
一、整体感知
这是作者写给友人的一封书信,但与一般书信不同,没有问候的套语和日常事务的叙述,而是一篇由清词丽句构成的写景小品文 。该文最早见于初唐人编的《艺文类聚》,这本书在选辑作品时,往往是根据不同专题的要求进行摘录 。因此,现在我们读到的《与朱元思书》,也许并非是吴均与朱元思信的全文,而仅是作者描绘富阳至桐庐一百多里富春江上雄奇秀丽景致的一段 。
课文中,作者先总叙了富春江奇特秀丽的景色 。“风烟俱尽,天山共色”,富春江的美景就是在这样天朗气清的壮丽背景中展开 。“从流飘荡,任意东西”,不仅写出了江流宛转,随山形而变,江上小舟,顺流而下,随流飘荡的情形,更表现了作者陶醉于美好大自然的闲适随意心情 。“奇山异水,天下独绝”,既是作者在百里富春江上的所见所感的概括,也可以说是本文所写山光水色的一个总体特点 。下文自然就转入对山之奇,水之异的描写了 。
平静的江面,水之澄澈,以至千丈深的水都能见底,游鱼细石都能看得清清楚楚 。湍急的河段,水流又如疾箭,若奔马,势不可挡 。夸张比喻中,水之异尽现 。两岸峭壁,皆生寒树,层峦叠嶂,争相竞高,直入云天,动态比拟中,山之奇毕呈 。然后从听觉写泉音、鸟鸣、蝉嘶、猿叫,生机盎然的大自然交响曲,令人神往 。于是,作者不禁触景生情,自然流露出对追求利禄之徒的蔑视,含蓄传达出爱慕美好自然,避世退隐的高洁志趣 。最后四句,仍结在写景上 。清幽淡雅,余音缭绕 。
二、问题研究
1.关于书信中的景物描写
六朝文人在往还书信中好用景语作点缀,其作用大致有两种:一种是用典型的景象打动对方,例如丘迟的《与陈伯之书》中写的“暮春三月,江南草长,杂花生树,群莺乱飞”,就有引起对方故国之思,促其早日归顺朝廷的作用 。另一种是借景物烘托写信人的心情,例如六朝人伪托的《李陵答苏武书》,其中“凉秋九月,塞外草衰,夜不能寐,侧耳远听,胡笳互动,牧马悲鸣,吟啸成群,边声四起”这一段,就有力地烘托了写信人独居塞外、不得归国的凄苦心情 。由此可见,书信中的景物描写也是有意而为,是服务于书信的宗旨的 。至于吴均此书宗旨如何,因不见原信全文,难以臆断;如果仅就这段景物描写而言,其要害当在“飞戾天”两句上,其宗旨可能是自明本志,也可能是对朋友婉言相劝,希望他早日离开官场过隐居生活 。
2.关于文章的体式
本文是一篇骈体文,全篇以偶句为主,讲究对仗和声律 。骈体文也有一个发展过程 。初期的骈体文,多数是偶句,亦称骈句,个别地方也有散句;有的偶句,字数整齐划一,但并非对仗 。到后来发展成“四六文”(亦称“骈四俪六”),对字数和对仗的要求就变得严格起来 。本文前两段中,“风烟”两句、“从流”两句、“急湍”两句以及“泉水”以下直至篇末,都是骈句;其余都不是,可以视为初期的骈体文 。
3.课文语句质疑
桐庐在富春江上游,富阳在富春江下游,作者此番乘舟出游既是“从流飘荡”,则当云“自桐庐至富阳”,而信中作“自富阳至桐庐”,是否笔误,因不了解作者当时实际情况,难以确定 。
练习说明
一、背诵课文 。
设计此题,意在引导学生熟读课文 。通过背诵,熟悉文言文的表达方式,增加对文言文的语感 。本文语言优美,而且多用骈偶句式,应该比较容易成诵 。
二、作者说:“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奇山异水,天下独绝 。”这一段山水到底“奇”在哪里,“异”在哪里?
设计此题,意在使学生进一步熟悉课文,体会作者写景的妙处 。同时,这也是一道口头表达的练习,要求学生用自己的话复述课文第二、三段的主要内容 。学生只要能抓住重点,说出水之清澈(“千丈见底”“直视无碍”)和山之峻峭(“争高直指,千百成峰”),也就能够大致领悟这篇写景美文的魅力了 。
三、把课文改写成现代文,介绍富春江“自富阳至桐庐”的景色 。
设计此题,意在引导学生进一步理解课文内容,通过动手改写,体会文言文与现代文不同的语言特点,与上一题口头表达的练习相得益彰 。改写时不必局限于课文本身,也不必像古文翻译那样字字落实,可以加入一些有关富春江地理位置、风土人情以及人文背景等方面的材料 。也可以查找一些历代关于富春江的诗文,最好能将风物介绍和风景描写有机地结合起来 。
- 诗歌·让花儿开得更加美丽 等
- 朝花夕拾(教育部统编《语文》推荐阅读丛书 人民文学出版社)读后
- 八年级上册物理教学计划怎么写?
- 五年级语文教学计划如何写?
- 六年级期末语文教学工作总结最新怎么写?
- 八年级上册教学计划如何写?
- 九年级语文教学计划写法怎么样?
- 小学二年级语文下册教学工作计划怎么写?
- 语文教研组工作计划如何写?
- 小学语文学科的教研工作计划如何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