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梦经典语句赏析( 二 )


中秋对月有怀
未卜三生愿,频添一段愁;
闷来时敛额,行去几回头 。
自顾风前影,谁堪月下俦?
蟾光如有意,先上玉人楼 。
【赏析】
这首诗出现在第一回中 。甄士隐家隔壁的葫芦庙里寄居着一个贫困落魄的书生贾雨村 。此人相貌魁伟,气度不凡,很得甄士隐的赏识 。一日在甄家书房里,偶然瞥见甄家的丫鬃娇杏在院内掐花 。这个娇杏因家主人常提起贾雨村,就回头多看了他两眼,贾雨村便以为娇杏看中了自己,狂喜不禁,回到庙里就害起了单相思 。这首诗便是他中秋夜对月随口吟出的抒怀之作 。
贾雨村在《红楼梦》中不是个无足轻重的角色 。他赖甄士隐的慷慨资助赴京应举,名登金榜,穿戴着猩袍乌纱,得意洋洋地回来当了知府 。不久因“贪酷之弊”,被政敌搞掉,又变成平民,做了林黛玉的蒙师 。后来又靠走贾政的“后门”,起复做官,由于善于钻营,在官场中爬上得高位置 。脂砚斋的批语说他是王莽、曹操一类人物,可能在贾家败落时,他还要有一番恩将仇报、落井下石的表演,可惜曹雪芹的书只给我们留下八十回,高鹗续作的后四十回又没完全体现作者原意,我们无法知道其具体情节了 。从书的前几回中,我们就可以看出,此人野心勃勃,城府极深,喜怒不形于色,心狠手辣,敢作敢为,可说是个乱世之奸雄 。
在吟上面这首诗时,他还是个旅居僧房,向和尚讨粥吃的穷措大,所以看见个长得周正一点的丫鬟也使他动心,一厢情愿地想入非非 。这首诗准确地反映了一个穷秀才向慕女色及荣华富贵的心理 。诗写得挺像样,说明贾雨村很有才学 。
好了歌
世人都晓神仙好,惟有功名忘不了!
古今将相在何方?荒冢一堆草没了 。
世人都晓神仙好,只有金银忘不了!
终朝只恨聚无多,及到多时眼闭了 。
世人都晓神仙好,只有姣妻忘不了!
君生日日说恩情,君死又随人去了 。
世人都晓神仙好,只有儿孙忘不了!
痴心父母古来多,孝顺儿孙谁见了?
【赏析】:
这首歌出现在第一回中 。甄士隐家业破败后,夫妻俩到乡下田庄里生活 。又赶上“水旱不收,鼠盗蜂起”,不得安身,只好变卖了田产,投奔到岳父家 。其岳父又是个卑鄙贪财的人,把他仅剩的一点银子也半哄半赚地弄到自己手里 。甄士隐“急忿怨痛”、“贫病交攻”,真正走投无路了 。一天,他拄着拐杖走到街上,突然见一个“疯癫落脱、麻履鹑衣”的破足道人走过来,叨念出这首歌 。
这首《好了歌》宣扬了一种逃避现实的虚无主义思想 。从宗教的观点看,人们活在世上,建功立业,发财致富,贪恋妻妾,顾念儿孙,全都是被情欲蒙蔽尚不“觉悟”的缘故 。这首歌就是用通俗浅近的语言来说明这一切都是靠不住的 。跛足道人说:“好便是了,了便是好”,又把“好”和“了”的涵义引申一层,说只有和这个世界斩断一切联系,也就是说只有彻底的“了”,才是彻底的“好” 。所以他这首歌就叫《好了歌》 。
《好了歌》的消极色彩是十分明显的,但是我们还不能简单地把它视为糟粕抛弃它 。因为作者拟作这首《好了歌》,是对他所厌恶的社会现实的一种批判,尽管是一种消极的批判,也有它的价值 。作者出身于一个上层的封建世家,亲自观察了这个阶级的腐朽、堕落,亲身体验了贵族阶级由兴盛到衰败的苦痛,进行了半生深沉的思索,激起他强烈的愤感,他要痛骂,他要诅咒,《好了歌》便是痛骂的歌、诅咒的歌 。作者的感情是十分复杂的 。他倾注一腔心血,虚构了大观园那样一个如诗如画的环境,塑造了那么多善良纯洁的少女形象,描绘了那么多有情有趣的事物,可见,作者是多么懂得生活,有着多么高雅的生活情趣呀!有爱必然有憎,他描写贾赦、贾珍、贾琏之流猪狗不如的品德和行为,就是对他憎恶的对象的鞭苔 。而最后,无论他所爱的还是他所憎的,都一齐毁灭了,就使他堕入一种难以解脱的精神痛苦之中 。了解了作者的生活态度,再看他写的这类具有虚无色彩的东西,就能够把它放到适当的地位去理解了 。也就是说,作者世界观中尽管有虚无消极的一面,但同无爱无憎的和尚道士不同;如果没有深厚的生活激情,岂能写出这样一大部博大精深的《红楼梦》来?
好了歌注
陋室空堂,当年笏满床;
衰草枯杨,曾为歌舞场;
蛛丝儿结满雕梁,
绿纱今又在蓬窗上 。
说什么脂正浓、粉正香,
如何两鬓又成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