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一篇论文关于古代诗歌鉴赏的

虚实相生,哀思无限——苏轼《江城子》赏析
北宋著名豪放派词人苏轼的《江城子》是一首千古传诵的悼亡词,主要通过记梦来抒写对亡妻真挚的爱情和深沉的思念 。这首词在艺术表现上的显著特色就是实中有虚,虚实结合 。
以实带虚——一样情思,两面抒发 。妻子王弗病故到苏轼作这首词时正好十年,然而岁月的流逝并没有冲淡诗人对亡妻的一片深情 。“十年生死两茫茫”,“茫茫”二字,传达出一种莫可名状的空寂凄清之感,而“茫茫”前加一“两”字,意味着不仅传达了诗人这一面的心情和感受,同时也包含了九泉之下的妻子在内 。诗人在十年里日夜思念杳无音讯的亡妻,而妻子又怎不日夜思念着同样音讯杳无的丈夫呢?生者和死者虽阴阳相隔,却一样情思,一样哀绪 。词人以实带虚,既写自己长久郁结于心的悲叹,又将无知作有知写,却更见得夫妻二人生前相知相爱之深,死后刻骨相思之切,以及相思而不得相见之痛 。“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词人客居山东,亡妻之坟却在眉州,遥隔千里 。两者之间,谁对谁也无法诉说各自的凄凉境况,这两句直承开首“两茫茫”句意,同样是将无知作有知写,概括了生者与死者两个方面,真是孤寂凄清到了极点 。
虚中见实——想象铺写,现实观照 。词人在极度思念之中忍不住假想了一个虚幻的境界:“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 。”相逢而不相识,这比之不能相逢,更加使人不堪 。熙宁四年(1071),苏轼因反对王安石变法,在朝中受到排挤打击而出外,先是通判杭州,三年后又移知密州 。仕途坎坷,转徙外地,艰辛备尝 。“尘满面,鬓如霜”看似想象,却蕴含了词人跟妻子死别十年来的痛苦经历、感情 。同样“小轩窗,正梳妆”看似梦境记实,实际是恩爱夫妻过去生活的真实片断 。往日不知有多少次,爱妻在小轩中临窗梳妆,诗人一旁端详,是多么赏心悦目啊!在此基础上再虚写“相顾无言,唯有泪千行”,纵有千种哀愁、万种凄凉要向对方倾诉;然而再次相见,你看着我,我看着你,百感交集,却不知从哪里说起 。真是无言胜过有言,四目相视,两心相印,万千思绪尽在“泪千行”里了 。
实因虚果——现实梦境,情之所切 。词人在上片写尽了相思之苦,下片才转入写梦 。因“思”而成“梦”,自然成章 。“思”是“梦”的基础,“梦”是“思”的幻化 。恩爱夫妻,撤手永诀,时间倏忽,转瞬十年 。十年忌辰,正是触动人心的日子,往事蓦然来到心间,久蓄心怀的情感潜流,忽如闸门大开,奔腾澎湃而不可遏止 。如是乎有梦,真实而又自然 。一个梦,把过去拉了回来,但当年的美好情景,并不再存在了 。这是把现实的感受溶入了梦中,使这个梦境也令人感到无限的凄凉!结尾又从梦境落到现实上来 。在“明月夜,短松岗”这个凄清幽独的环境中料想爱侣眷恋人世、难舍亲人,也该会是柔肠寸断吧?!这样实成虚之因,虚又强化了实,词人曲折复杂的思想感情,才得以自然、真实、深刻的表达出来 。
总之,词人不管是虚拟还是实写,都情真意切,真实的表现了夫妻之间生死不渝的恩爱之情及生死相隔的悲凉之感,读后自然感人肺腑,催人泪下 。
急求古典诗词鉴赏论文急求古典诗词鉴赏论文(范文仅作为参考):
范文(一):
古代诗歌是文学作品中文字最精练,内涵最丰富的艺术形式之一,好的古诗能陶冶人的情操,丰富人的精神修养,下面我从两个部分来谈谈如何鉴赏诗歌 。
一.抓住意象,把握意境,弄清基调,分清类型 。
鉴赏古诗词,首先应当明确,作者是通过什么意象来表达自己内心感受的 。意象,即被赋予了特定意义的事物,如杜鹃,往往代表着思乡;柳与留谐音,与留恋有关;月亮与思乡念家、思念亲人、盼望团圆有关;雁与乡愁有关,了解通过这些意象所创设的生活图景;知道作者是如何将思想感情和生活图景相融合的,从而从整体上把握诗歌的感情基调是明快高亢还是阴暗低沉,是喜悦欢愉还是凄苦悲凉,是豪迈壮观还是闲适淡雅„„最后根据诗词内容将其大致分为五类:
1.咏物言志诗这类诗歌主要有两种,一种是借景物来表达自己高远的志向,一种是表达自己高洁的品质 。如唐·李忱的《瀑布》“千岩万壑不辞劳,远看方知出处高 。溪涧岂能留得住,终归大海作波涛 。”这就是一首典型的托物言志诗 。诗中描绘了冲决一切、气势磅礴的艺术形象——瀑布,作者就是借瀑布的形象,表达出自己一往无前的豪情壮怀 。又如陆游的词——《卜算子·咏梅》,其中的“零落成泥碾作尘,只要香如故”,也是借梅花来表达自己的高洁的品格 。还有,如袁枚的《苔》“白日不到处,青春恰自来 。苔花如米小,也学牡丹开 。”诗人也是借苔不为环境所限依然青春焕发、乐观向上的精神和苔不为自己弱小而自暴自弃、敢于争先的品格,寄托了自己自适其乐、不甘示弱,高雅俊洁的人格精神的 。